汽车消费贷

搜索文档
探索推动消费市场再升级 农商银行在行动
证券日报· 2025-07-13 15:44
金融支持消费升级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 - 金融机构通过持续创新和精准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市场新局面的关键驱动力 [1] 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淳安农商银行推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消费促进体系,涵盖餐饮娱乐、数码家电等全业态,包括消费达标返券、分期立减等十二大主题活动 [2] - 文成农商银行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推出"薪乐贷"等消费信贷产品,覆盖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领域,累计发放消费类贷款25.13亿元,惠及0.76万户居民 [3] - 金融机构通过家装分期、汽车消费贷等传统产品优化,形成多领域消费金融生态圈 [3] 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 - 平湖农商银行推出"嘉个贷"特色融资产品,解决个体工商户因规模小、抵押物缺乏导致的融资难题,并通过"商户合伙人"模式筛选优质商户入驻平台,构建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 [4][5] - 淳安农商银行推出"商户惠贷"纯信用融资产品,实现"即时审批+当日放款",并通过扫码抢红包等场景化激励打造"消费者得实惠、商户增流水"的良性生态 [5] - 平湖农商银行与农贸市场合作推出"丰收·菜篮子"惠民活动,截至5月末合作商户总数超9000户 [5]
银行集体发声!整治“高息高返”业务
券商中国· 2025-06-22 02:56
政策监管与行业规范 - 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通知严禁银行业机构通过"高息高返"拓展业务[1] - "高息高返"指金融机构通过高额返佣或高收益承诺吸引客户的营销模式 今年以来在汽车消费贷领域被频繁提及[2] - 5月以来四川 河南等地银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公约 要求不得以"高息高返"等方式抢占市场[7] - 福建金融监管局要求不得将利率水平与外部合作机构返佣比例挂钩 不得向消费者转嫁经营成本[9] 银行应对措施 - 6月以来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及部分中小银行区域分支机构暂停"高息高返"业务或发布规范声明[3] -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声明规范贷款产品定价 实际对客利率年化不超过6% 五年信用卡分期费率不超过16%[11][12] - 银行暂停"高息高返"业务 但并非放弃汽车消费贷 而是推动业务规范化发展[15] 汽车金融行业现状 - 银行通过"高息高返"争夺市场份额 导致汽车金融秩序扭曲[5] - 同业竞争加剧使"利润"和"市场份额"兼得变得困难[6] - 汽车金融公司受银行业竞争压力加大 2023年以来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收窄[14] 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发展 - 汽车金融业务仍是银行重点拓展方向 特别是在房贷放缓后成为零售贷款新支撑点[15] - 平安银行2024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637.68亿元 同比增长73.3%[16] - 兴业银行将"汽车金融"列为"5大新赛道"之一 聚焦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17] - 中信银行推进"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转变 积极拓展新能源车贷业务[18]
叫停“高息高返”车贷模式是审时度势之举
国际金融报· 2025-06-09 10:21
行业监管动态 - 上海地区多家银行逐步叫停"高息高返"车贷模式 减少佣金返点 延长最低还款年限 四川 河南多地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协会发布相关倡议书或自律公约 [1] - 监管部门认为该模式是"打肿脸充胖子"行为 加剧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 导致银行消费贷陷入恶性循环 [2] - 该模式涉嫌绕过监管禁令 可能使车贷利率低于3%的监管底线 带有打监管擦边球嫌疑 [2] 商业模式分析 - "高息高返"模式是银行与经销商共同打造的金融链 银行承诺将利息总额的15%-17%作为佣金返还给经销商 [1] - 经销商获得高返点后 又给消费者更多价格补贴或折扣 最终加剧经销商间价格战 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1] - 该模式是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市场内卷的产物 银行间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信贷营销成本 导致利率陷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 [3] 市场影响评估 - 短期内可能对汽车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但长期有助于汽车消费摆脱泡沫模式 [1] - 导致银行超出承受能力放贷 可能引发汽车消费贷畸形增长 [4] - 促使经销商大举借贷扩张 部分缺乏稳定收入的消费者被裹挟加入购车大军 加剧银行信贷风险 [4] 行业转型建议 - 银行应确保汽车金融模式转型遵循有序竞争原则 利率和规模都需把握合理限度 不能突破监管禁令 [4] - 需扭转拼市场抢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差异化营销策略 [5] - 建议组建行业自律组织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杜绝恶性竞争行为 [5] 监管措施建议 - 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力度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施全方位监管 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6] - 建议监管部门与银行共同向消费者作出公开承诺 不推行"高息高返"等措施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