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蛋白

搜索文档
科前生物: 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5 16:3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67%至48,729.07万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44.09%至21,989.63万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7,432.60万元 通过业务多元化、研发创新和运营优化实现业绩增长 [1] - 公司持续强化股东回报 2020-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71,110.42万元 五年平均分红比例32.23% 2024年度分红占净利润比例达52.17% [4] - 公司推进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上半年研发费用4,549.75万元 获得6项新兽药证书及多项技术批件 布局mRNA疫苗等新型技术平台 [2] 业务发展 - 在巩固猪用疫苗业务基础上 全力拓展反刍用及禽用疫苗、宠物疫苗、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等新业务板块 [1] - 构建CHO、mRNA疫苗等新型技术平台 推进亚单位疫苗、基因载体疫苗研发 布局无针注射等新型给药方式 [2] - 获得新兽药证书6项 临床批件5项 转基因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批件1个 中间试验12个 新增发明专利2项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8,729.07万元 同比增长21.67% [1]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1,989.63万元 同比增长44.09%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7,432.60万元 [1] 公司治理 - 2025年上半年召开股东会3次 董事会4次 监事会4次 [3] - 实施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 覆盖董监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共55人 锁定期12个月 存续期48个月 [3] - 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上半年披露定期报告2份 临时公告及附件69份 [5] 投资者关系 - 2020-2024年度累计现金分红71,110.42万元 五年平均分红比例32.23% [4] - 2024年度每10股派现4.3元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99,484,087.69元 占净利润比例52.17% [4] - 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回购股份2,211,573股 回购金额3,583.58万元 [5] - 采用业绩说明会、券商策略会、上证E互动等多渠道与投资者沟通 [6] 运营管理 - 完成单点登录系统整合 推进新ERP项目落地 构建全链路物料与成本管理体系 [2] - 优化库存策略加快存货周转 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 - 通过精益生产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源 [3] 研发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49.75万元 [2] - 加快产学研合作 推进核心工艺技术升级 [2] - 建立常规独立董事沟通体系 发挥专业决策支持作用 [6]
小虫子撬动的新质生产力:黑水虻“吃”出千亿市场——专访茵塞普科技创始人余广滔
证券时报· 2025-05-29 12:10
核心观点 - 黑水虻幼虫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和食品,撬动环保与食品领域千亿级市场 [2][7] - 公司利用跨学科技术实现有机废弃物高价值资源化利用,解决餐厨垃圾处理难题并替代进口饲料蛋白 [7][8] - 创始人坚持"用企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初心,将昆虫蛋白技术产业化并推动国产替代 [3][12][17] 行业分析 - 国内饲料蛋白原料80%依赖进口,政策鼓励向生物资源转化蛋白,昆虫蛋白技术符合大食物观战略方向 [8] - 深圳2024年餐厨垃圾达225万吨,黑水虻技术可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7][8] -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昆虫蛋白替代传统饲料,全球粮食危机解决方案中昆虫蛋白被列为重要方向 [13] 公司技术 - 黑水虻幼虫35天完成生命周期,1公斤虫卵10天消耗15吨厨余垃圾,产出2-3吨鲜虫及5吨有机肥 [7] - 幼虫风干样本粗蛋白质含量超40%,粗脂肪达30%,可替代鱼粉等传统饲料原料 [7] - 技术整合生物转化、工业自动化、AI环境控制,形成封闭式黑灯工厂生产链 [14] 商业化进展 - 当前饲料用昆虫蛋白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级别,增速超50%,食品级蛋白产品正在研发 [7][11] - 已与深圳能源集团合作落地盐田产业化基地,处理区域餐厨垃圾有机固渣 [8] - 2024年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云沐资本、固高科技、清水湾基金等 [17] 创始人历程 - 从有机农场失败到受纪录片启发,2013年确立昆虫蛋白创业方向 [13] - 初期在传统养殖场蹲守观察虫体发育,克服技术研发环境困难 [16][17] - 资金链危机时获固高科技可换股债权融资支持,推动技术迭代 [17]
小虫子撬动的新质生产力:黑水虻“吃”出千亿市场——专访茵塞普科技创始人余广滔
证券时报网· 2025-05-29 11:26
公司概况 - 茵塞普科技创始人余广滔以"用绿色创新科技为世界提供可持续蛋白"为愿景,利用黑水虻幼虫开发环保与食品解决方案[1] - 公司核心技术为跨学科智能技术,将黑水虻从有机废弃物处理者转化为高价值蛋白生产者[1] - 当前主营产品为饲料用昆虫蛋白,年销售额达千万元人民币级别且保持50%以上增速,同时研发食品级蛋白产品[3] - 已与深圳能源集团合作在盐田区建立产业化基地,实现餐厨垃圾有机固渣资源化利用[4] 技术亮点 - 黑水虻幼虫10天可消耗15吨厨余垃圾,产出2-3吨鲜虫及5吨有机肥,虫体风干样本含粗蛋白40%、粗脂肪30%[4] - 开发完整生产链条:集成生物技术、工业自动化、环境控制与AI,实现模块化黑灯工厂运营[7] - 技术可替代进口饲料蛋白原料(国内80%依赖进口),符合国家大食物观战略[4] 市场潜力 - 深圳2024年餐厨垃圾达225万吨,公司技术有望催生千亿级资源化利用市场[4] - 目标市场覆盖饲料、宠物食品及人类蛋白食品领域,未来计划拓展至人类餐桌[5] -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推动昆虫蛋白替代传统饲料,行业政策导向明确[6] 发展历程 - 2013年受纪录片《吃昆虫能拯救世界吗》启发开始研究昆虫蛋白[6] - 创业初期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获固高科技可换股债权融资支持[8] - 2024年完成Pre-A++轮融资(云沐资本领投),累计获李泽湘系基金、万科公益基金会等投资[9] 运营模式 - 采用"有机废弃物处理-昆虫生物转化-高价值产品输出"闭环模式[7] - 盐田工厂实现全封闭自动化管理,无环境污染[7] - 通过产学研合作(如香港科技大学)加速技术迭代[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