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堂食外卖
icon
搜索文档
无堂食外卖面对信任大考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2
行业模式特点 - 无堂食外卖是一种仅通过网络平台接单、专攻外卖业务的经营模式 无需选址黄金地段和装修就餐区域 大幅降低创业门槛和运营成本[1] - 集中处理线上订单使备餐流程更为高效 出餐和送达速度明显提升[1] - 模式固有缺陷是缺乏透明度和监管 容易在安全和卫生方面滋生病灶[1] 政府监管措施 - 重庆推出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构建覆盖准入、加工、配送的全链条监管体系[2] - 浙江杭州实施《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推行组团式管理模式[2] -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聘请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 通过骑手随手拍形式上报食品安全问题线索[2] - 建立商户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和定期公示红黑榜等措施 形成失信惩戒机制[2] 平台责任 - 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商家入驻审核机制 对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进行严格审查[2] -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预警系统 对收到大量食品安全投诉的商家进行标记或限流[2] 商家自律要求 - 商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3] - 主动拥抱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 将后厨直播作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投资[3] - 公开食材储存、清洗、加工和打包全过程 让食品制作过程透明化[3] - 全面规范使用食安封签 防止食品在配送过程中被污染[3] 行业发展方向 - 需要形成政府推行标准、平台尽责管理、商户规范操作的多元共治生态[3] - 只有消费者能够看得明白、点得放心 无堂食外卖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健康发展[3]
无堂食外卖脏乱差?浙江有新解法
新华网· 2025-08-12 05:39
行业监管创新 - 浙江省首创《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团体标准 推行政府引导+专业运营+平台助力+商户自治的组团式管理模式 [1] - 全省排摸出161个无堂食外卖聚集区 涉及3040家商户 已完成14个聚集区规范化治理 [6] - 通过统一档口办证、统一管理人员、统一信息公示等"六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运营 [6] 运营模式升级 - 农贸市场转型升级为无堂食外卖聚集区 重新规划功能布局 配备共享仓库和粗加工间降低商户运营成本 [2] - 引入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 从单纯收租转向提供巡查、消杀、培训等综合管理服务 [4] - 建立线上线下双重监管体系 线下完善食品追溯 线上开通"外卖在线"实时后厨监控功能 [4] 商户效益提升 - 共享仓库使商户档口面积利用率提升 租金成本降低 订单平均响应时间较其他区域快3分钟 [3] - 规范化管理显著延长商户生存周期 11个档口中超70%品牌保持稳定 突破行业普遍3个月更替周期 [4][5] - 吸引连锁餐饮品牌设立轻量化外卖门店 利用成熟管理模式带动整体商户品质提升 [5] 平台协同机制 - 外卖平台通过政策支持、红包补贴和流量倾斜等措施 引导分散商户向合规聚集区迁移 [6] - 成立网络餐饮自治联盟 建立商户自查互查机制 形成食安引领、服务融合的发展格局 [6]
无堂食外卖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多地进行探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1 00:53
无堂食外卖行业监管创新模式 - 浙江省推行"组团式"集聚区管理模式 引导分散商户迁移至合规聚集区 实现统一标准化经营[2][4] - 拱墅区建成20个外卖聚集区 引入第三方运营商进行专业化动态管理 实现统一档口单独办证等"六个统一"标准[4] - 浙江省已排摸161个聚集区涉及3040家商户 目前完成14个聚集区规范化治理 预计年底前实现全面提升[4][5] 数字化监管技术应用 - 太原市建设"食安智管"平台 整合61000户食品生产经营者数据 实现一企一档精准画像[6] - 小店区开发视频监管平台 利用现有摄像头资源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将传统"事后查处"转为"事前预防"[7] - 太原市240家无堂食外卖单位中72家已接入视频监管系统 计划增加AI检测功能自动规范操作[8][9] 透明化厨房建设 - 哈尔滨市打造"样板间"模式 通过互联网直连外卖平台实现后厨实时直播 首批建设30家示范商户[10][12] - 采用"最小成本改造"策略 用储物架分区和颜色管理解决生熟混用问题 降低商户合规成本[11] - 确立"四严格六统一三净"标准体系 严格资质审核和过程规范 统一信息公示等六项管理标准[11] 运营效率提升成效 - 杭州新天地农贸市场聚集区建成后实现零投诉 外卖订单平均响应时间缩短3分钟[3] - 太原市"阿密·福鼎肉片"店铺接入监管系统后 6月订单量较5月翻倍增长[7] - 哈尔滨市"样板间"差评明显减少 员工卫生习惯提升 通过透明化操作获得消费者认可[11]
无堂食外卖,怎样吃得放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22:41
无堂食外卖行业监管模式创新 - 浙江省推行"组团式"集聚区管理模式 引导分散商户迁移至合规聚集区 通过统一设施布局 共享加工仓储空间 标准化经营降低合规成本 实现零投诉和订单响应效率提升[5][6][7][8] - 拱墅区建成20个外卖聚集区 引入第三方运营商实行"六个统一"专业化动态管理 包括单独办证 信息公示 功能布局和后厨环境透明化[7] - 全省排查出161个聚集区涉及3040家商户 已完成14个聚集区规范化治理 计划年底前通过规范 改造 淘汰实现全面提升[8] 数字化监管技术应用 - 太原市开发"食安智管"平台覆盖6.1万户食品生产经营者 整合企业信用 抽检记录和处罚信息实现一企一档精准画像[9] - 小店区利用现有摄像头与宽带资源搭建视频监管平台 240家无堂食外卖单位中72家已接入 实现远程实时巡检和AI语音提醒[9][10][12] - 平台采用"六步检查法"构建闭环智慧监管体系 将传统事后查处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商户订单量实现月度翻倍增长[10] 标准化运营体系建设 - 哈尔滨市打造"样板间"示范项目 通过最小成本改造策略采用颜色管理 分区储物架和统一台账模板 实现生熟分离和流程规范化[13][14][15] - 确立"四严格六统一三净"标准体系 严格资质审核和过程规范 统一信息公示和安全制度 确保加工场所 设备和食材清洁度[15] - 首批30家商户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 后厨监控直连外卖平台供消费者实时查看 差评率显著下降且口碑提升[13][15][16] 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外卖平台建立"流量限制+下架"惩处机制 同时通过红包补贴和流量倾斜引导商户向聚集区迁移[8] - 太原市计划组建外卖食品安全"吹哨人"队伍 开展骑手随手拍活动推进社会共治 并推广云厨房模式和网络供餐示范街区[11] - 哈尔滨市在道里区 南岗区建设规范经营集中区 通过常态突击检查维护标准 计划复制经验推广明厨亮灶餐厅[16]
为无堂食外卖立规矩(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5 22:10
无堂食外卖行业现状 - 无堂食外卖指仅做外卖不做堂食的餐饮模式 具有降低成本、轻量化运营的优势 [1] - 行业普遍存在隐蔽性问题 如后厨环境、食材安全、加工规范等监管难题 引发消费者顾虑 [1] - 典型运营模式为单厨房结构 且多不设在沿街店铺 进一步加剧监管盲区 [1] 地方监管创新实践 - 重庆市发布《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首次明确行业服务规范 [1] - 部分平台推出新模式 由平台投资改造并管理线下厨房 实现"全程可视可追溯"食品安全保障 [1] - 浙江推行组团式管理 将零散商户集中至161个合规聚集区 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规范化治理 [1] 政企协同治理机制 - 政府角色转变为"创新治理者" 负责规则制定、平台搭建和方向引导 [2] - 专业运营商承担聚集区建设管理 平台提供流量与数字化支持 商户需遵守规范自治 [2] - 该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 通过共治共享解决食品安全痛点 激活消费信心 [2] 行业发展趋势 - 治理创新成为新业态发展关键 通过标准化和透明化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2] - 可复制推广的聚集区管理模式 正在从浙江向全国范围快速渗透 [1]
为无堂食外卖全面套上监管紧箍
北京青年报· 2025-07-03 01:10
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 - 全国首个聚焦无堂食外卖全链条服务的团体标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于7月1日实施 填补行业标准空白 [1] - 《规范》从准入门槛 场所要求 加工制作 包装配送等六大环节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1] - 准入环节要求商户必须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实施"明厨亮灶" 从源头杜绝"黑作坊"入网 [2] - 加工环节强制要求生熟分开 烧熟煮透 并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确保每道工序可回溯 [2] - 配送环节规定必须使用食安封签且开启后无法复原 同时要求平台对配送轨迹 订单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2] - 首次将平台责任具体化 要求其必须核验商家经营地址与许可证一致性 [2] 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 - "无堂食外卖"模式省去店面租赁 装修等成本 降低创业门槛 [1] - 通过线上平台接单完成食品加工与配送 以更低定价 更快响应速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1] - 在单身经济 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1] - 通过标准化生产与配送 推动餐饮行业与互联网形成更紧密协作 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1] 行业痛点与挑战 - "无堂食外卖"具有虚拟性 隐蔽性特征 监管难度远超传统餐饮行业 [1] - 消费者无法通过实地观察判断商家资质 监管部门难以通过现场检查实现全流程监管 [1] - 部分商家存在简化流程 滥用添加剂 使用过期原料等现象 [1] - "以证管户 以户管人"的监管模式失效 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 标准实施与未来展望 - 《规范》为"无堂食外卖"量身定制了一套全链条协同治理机制 [2] - 需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互通 打破平台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2] - 建立动态巡查机制 对违规商户实施适当处罚 [2] - 平台应通过监管方式优化 对异常订单 高频投诉等进行智能预警 [2] - 全国首个团体标准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3] - 需要更多地方出台类似《规范》 为行业全面套上监管"紧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