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GW)星座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迈入万亿元级“预定轨道”
新华网· 2025-08-12 05:38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从星箭制造到发射服务及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技术突破与投融资活动活跃 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万亿元 [1][2][4][5][8] 政策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义为"新兴产业" 相比2024年"新增长引擎"的表述 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2] - 政策目标从"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转向"推动安全健康发展" 预示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10] 技术突破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双工位发射能力 首次发射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18颗卫星送入轨道 累计发射达90颗 [1][5]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深蓝航天计划2025年执行"星云一号"入轨+垂直回收双验证 [5][6] - 太空飞船技术进展:紫微科技计划2025年7月/9月发射B300系列留轨版飞船和迪迩五号 载重与服务能力提升 并计划2027-2028年开展入轨级载人飞行试验 [6][7] 市场规模与预测 - 2025年卫星发射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仅卫星制造侧有望带来超百亿元市场空间 [3] - 2025年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万亿元 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期 [4] - 低轨卫星通信试点将于2025年出现 2026年年中实现商业化落地 [7] 产业链发展 - 形成完整配套体系: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星谷覆盖卫星核心部件 大兴航天基地集聚火箭发动机及零部件供应商 具备模块化批量化交付能力 [3] - 卫星应用深化:遥感技术在农业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拓展 低轨卫星组网将满足航海航空通信需求 [2][7] - 国际化进程加速:商用卫星"出海"持续推进 卫星服务出口成为重要发展机遇 [3] 资本动态 - 多家企业获重大融资:星际荣耀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 深蓝航天获近5亿元融资 九天行歌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体现地方政府强力支持 [8] - 资本化进程启动:国星宇航2025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成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预计未来2-3年将出现IPO排队现象 [8][9] - 投资方向聚焦具备核心技术(如火箭回收)或明确应用场景的优质企业 [9]
万星组网耀星河,商业航天竞九天
长江证券· 2025-06-02 05: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因网络覆盖问题而非价格因素带来的卫星互联市场容量足以承载国内外星座运营商,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市场年营收空间可达近千亿元,两大万颗级星座组网建设空间到2030年达3500亿元以上 [2] - 国内卫星厂商扩产降本,新商业火箭、发射场投用缓解载荷运力供应压力,低成本进入空间需求有望满足 [2] - 2025年有望成为商业航天落地爆发的“产业化”元年,建议关注商业航天产业链早期空间基建环节核心标的投资机会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化为商业航天根本特征,频轨资源竞争加速产业闭环 - 商业航天以盈利为目的、遵循市场机制,是航天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美国将鼓励和促进其发展列为重要目标 [27] - 商业卫星产业是商业航天主要组成部分,低轨小卫星成为产业发展热门趋势,2023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约71% [31] - SpaceX加快“星舰”验证步伐,或强化其在空间运载能力和轨道占用能力方面的垄断优势,我国需加快GW和“千帆”星座建设 [37] - 国内商业航天项目计划宏大,2030年前组网卫星需求超2万颗,GW星座首发组网投入我国现役最强火箭CZ - 5B体现建设决心 [40][42] - 国家政策重心从“基础能力建设”转向“创新突破引导”,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转型,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三大产业环节形成闭环 [49][53] 太空架构“弹性”化刚需托底,军民天地互联牵引蓝海市场 - 国防体系对抗与反对抗向太空扩散,商业航天能满足军用航天需求,低轨星座可提升预警跟踪和通信能力,增强系统弹性 [58][66] - 国际卫星无线互联市场广大,现有卫星网络容量不足,国内卫星服务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潜力大,国内仍有约五千万人因网络覆盖问题未接入互联网 [76][86] - 民用商业航天市场需求落地依赖高强度投入启动“飞轮效应”,形成良性自强化循环 [90] - 国资牵头民企参与,三大万颗级巨型宽带互联网星座牵引商业航天基建市场爆发,到2030年前,“千帆”和GW两大星座组网卫星需求或达1.5万颗以上,牵引约2737亿元卫星制造市场空间 [95][101] - 到2030年前,“千帆”和GW两大星座组网建设共需约426次火箭发射,有望牵引超800亿火箭发射服务市场空间 [107][108] 产能扩张能力补强助力降本,国内航天商业化落地正当时 - 卫星制造通过小型化、生产模块化和批量化提高产能并降低成本,国内各厂商规划建设卫星年产能超3000颗 [7] - 卫星发射环节通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优化发射流程降本,我国新一代“低成本”运载火箭投入使用,多款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内首飞 [7]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投用,建成投用两个液体火箭工位均具备每年16发火箭的保障能力,后续工位也已开工建设,未来商业化低成本进入空间需求有望满足 [7] 投资建议:优先关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投资机会 - 商业航天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处于建设初期,建议关注航天基建早期卫星制造、火箭制造、火箭发射及相应的核心配套服务环节 [8] - 2025年我国低轨巨型星座进入高密度组网期,后续地面终端建设、卫星服务运营市场将打开,卫星应用服务链条上的终端设备制造相关企业或受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