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

搜索文档
历程之考: 如今的农信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农信机构数量演变 - 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4295家 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563家 农村合作银行23家 农村信用社458家 农信机构合计占比47.59%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信机构数量超过10万家 现缩减至4000余家 70年间机构数量大幅减少 [1] - 农信社数量在1956年底达10.3万个 后被定性为集体所有制金融组织且缺乏经营自主权 [1] 历史改革阶段(20世纪50年代-2000年) - 1951年首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 1954年统一规范名称为信用合作社 [1] - 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后承担领导农村信用社任务 1980年推进扩大信用社业务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 [2] - 1982年农行细化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包括恢复组织群众性 管理民主性 经营灵活性三性 [2] - 1984年国务院批转改革方案 中共中央要求将信用社办成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 [3] - 1985年提出建立信用社县联社 负责全县资金调剂和政策执行监督 [3] - 1996年国务院要求农信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业务管理由县联社承担 明确按合作制原则规范 [3] - 1997年央行规定农信社对社员贷款不得低于总额50% 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求 [3] 改革成效与问题(2000年前) - 县联社建立和经营自主权扩大对农信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制基因深植体系 [5] - 与农行脱钩后承接历史包袱 法人治理不完善 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经营问题 [5] - 1997-1999年连续三年亏损增加 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率44% 46%机构亏损 58%资不抵债 [5] 深化改革阶段(2000年-2018年) - 2001年江苏率先改革 以县为单位合并法人成立省联社 张家港 常熟 江阴成为首批农商行试点 [8] - 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启8省市试点 聚焦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8] - 产权改革提供股份制改造 股份合作制 完善合作制三种选择 匹配不同组织形式 [9] - 要求扩大入股范围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坚持服务三农经营方向 [9][10] - 省级政府承担四方面职责 包括清收旧贷 贯彻金融政策 指导自律管理 防范金融风险 [10] - 2003年原银监会出台省联社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其由基层农信机构自愿入股组成 实行民主管理 [11] - 2004年改革推向全国 2007年海南加入后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均开展试点 [12] - 2002-2007年两级法人农信社从2356家减至460家 统一法人机构从不足100家增至1818家 [12] - 2006年原银监会明确加快股份制改造 投资股占比增加 资格股减少 [12] - 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商行达1427家占农信机构63% 农合行和农信社分别减至30家和812家 [12] 当前改革阶段(2018年至今)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省联社改革 保持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16] - 省联社与农信社间行政管理与股权关系矛盾被讨论 股权结构和股东资质受监管关注 [16] - 2018年起原银保监会开展三年股东股权专项排查 发现资质不合格 资金不合规 超比例持股等问题 [16] - 金融监管趋严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信机构风险暴露 2019年四季度央行评级显示农合机构风险较高 [17] - 高风险农商行 农信社 农合行数量分别为178家 189家 11家 资产占比分别为3.05% 1.83% 0.14% [17] - 半数省联社改革方案已确定 浙江采取下参上设立农商联合银行 多省采取上参下或统一法人方式 [17] - 各省借改革契机推动县市机构股权调整和风险化解 但实际进程推进缓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