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今麦郎手打面
icon
搜索文档
三问“心机商标” :少玩文字游戏,多点真材实料
南方农村报· 2025-06-10 09:34
核心观点 - 文章揭露了市场上"心机商标"通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分析了其运作机制、法律漏洞及整治建议 [1][10][55] 商标争议案例 - 白象食品"多半"商标引发争议:包装将"多半"(注册商标)与"袋面"并列使用,配合"大分量,倍满足"标语,使消费者误认为产品分量增加50%以上,实际仅增30%-50% [2][3][14][16] - 其他典型案例包括:晨光乳业"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壹号土猪"("壹号土"为商标)、千禾"0"酱油(与"零添加"混淆)、今麦郎"手打"面("手打"为商标) [8][9][26][17] 运作机制分析 - 拆分词汇法:将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如"壹号土"+"猪肉")制造高端联想,使普通商品溢价 [20][21][22][23] - 夸大描述法:利用商标与行业术语的相似性(如"千禾0"与"零添加")建立虚假品质认知 [26][27] - 信息插入法:在配料表等关键信息中嵌入商标(如简爱酸奶"其他没了"商标),造成"零添加"误解 [51][52][53] 法律与监管现状 - 商标法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但审查阶段主要评估显著性、国家标志等技术指标,难以预判实际使用中的误导行为 [31][37][38][42][54] - 部分商标因缺乏显著性被驳回(如白象2018年申请的"多半袋"),但相同词汇换形式(如"多半")可能通过审查 [43][44][47][48] - 现有救济措施包括:消费者三倍赔偿诉讼、集体维权、商标无效宣告制度(如今麦郎"1桶半"商标被第三方申请撤销) [59][60][68][69][70] 行业影响与建议 - 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市场秩序,长期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10][33][56][57] - 政策层面需细化标准(如明确"零添加"定义)、加强执法力度、提升标签透明度 [63][64][71][72][78][79] - 企业应平衡合规性与消费者信任,避免依赖商标噱头而透支行业信用 [55][56][76][77]
调查|“一品牛”肉干竟是猪肉做的?商标文字游戏套路大起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4 02:20
商标滥用现象 - 近期出现多起商家将商标作为广告噱头的案例,如"0添加""0蔗糖""安踏断码"等,通过包装设计误导消费者[1] - 典型案例包括"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原料、"树上熟"水果未成熟、"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等[1][3][4] - 消费者反映购买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安踏断码"运动鞋中"断码"仅为商标等误导性营销[6] 商标法规现状 - 中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易产生误认或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无法通过注册[6] - 实际审查中"0添加""0蔗糖"等词汇虽申请众多但均未获批准,"安踏断码""断码阿迪"等商标被判定无效[7] - 最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7] 监管执行难点 -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领域(如"土"产品定义)存在监管难度,企业利用"XX土"商标暗示产品品质[8] - 审查存在主观差异,难以预判商标后续应用场景,如"裕湘手擀"商标引发机器制面是否构成误导的争议[8][9] - 司法判决尺度不一,部分法院支持消费者诉求,部分则驳回,反映法律适用标准待统一[8][9] 行业改进方向 - 建立事后处置机制比复杂前置审查更可行,包括商标无效宣告申请等消费者维权渠道[11] -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并优化审查细则,企业需在商标策略中坚守诚信原则[12] - 现有法律体系(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已构建多维规制框架,需加强执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