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孙子兵法》
icon
搜索文档
地铁上的阅读(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地铁阅读现象观察 - 北京地铁上记录2800多个阅读瞬间和1300余种图书 反映通勤人群利用碎片时间深度阅读的习惯 [2] - 乘客阅读书籍涵盖经典文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三体》及学术著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显示纸质书在通勤场景的持续生命力 [2][3] - 观察到独特阅读行为:乘客使用机票票根作书签 并排共读高尔基《童年》等场景 体现阅读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2] 出版物内容趋势 - 经典作品如《人类简史》《围城》《活着》持续高频出现 穿越岁月长河抚慰当代读者 [3] - 热门影视剧推动相关书籍流行 如《狂飙》带火《孙子兵法》 显示影视IP对图书销量的显著拉动效应 [4] - 短视频平台算法影响地铁书架构成 既助推优质旅行文学《午夜降临前抵达》 也使评分仅4.8的速成类图书频现 [4] 出版行业挑战 - 大量优质作品触达读者困难 出版方面临流量逻辑与内容价值平衡的行业必修课 [4] - 碎片化时代催生阅读形式变革 电子书/听书占比上升 轻型口袋书与刷边特装版并行增长 [5] - 行业需解决深度内容与碎片化阅读场景的适配问题 通过书籍形态创新融入用户品质生活 [5] 阅读文化价值 - 地铁阅读构建通勤者精神角落 7年观察显示书籍在多元文化消费中仍具不可替代的精神建构意义 [5] - 阅读行为帮助个体穿过迷雾照见自我 持续成为解答人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5]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在精神的世界探寻“中国房间”
新华社· 2025-07-22 02:24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的文化传播历程 -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翻译的中国作家鲁迅作品《呐喊》新书在巴西书店上架,致力于向葡语世界传播中国故事 [1] - 沈友友定居澳门,现任教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已在中国生活二十年并取得博士学位,未来计划继续留在中国 [6] 文化接触与学习经历 - 沈友友幼时通过中餐厅、转译中国书籍和李小龙电影接触中国文化,但认为早期接触较为直观和粗浅 [2] - 2004年结识北京大学副教授胡续冬后系统学习中文10个月,并参与中国外交部举办的体验课程,走访北京、甘肃、上海和福建等地 [2] - 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12年毕业,形容学习中文后"在全新文化语境中重新出生并迅速成长" [3] 翻译事业与作品选介 - 沈友友获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译介中国作品十余年,早期以《论语·葡语解义》等古代典籍为主,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人有重要参考价值 [3] - 新作《呐喊演绎——沈氏戏剧化翻译和文学评析》突破以往选材,认为鲁迅作品的批判性体现中国人对自身局限的自觉,具有宝贵价值 [4] - 2024年将出版《孙子兵法》与《清代学术概论》两部新译作,配合中巴文化年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6] 澳门的文化桥梁作用 - 沈友友认为澳门凭借"一国两制"优势可推动文化走出去,制作输出文化产品,将中国文化视为"精神世界的中国房间" [6] - 强调多元文化是中国最佳名片,当前中国对巴西重要性提升,需深化了解而非仅懂皮毛 [6]
织就非中友好的同心结(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5-05 22:17
文化基础设施援建项目 - 中国援建吉布提国家图书档案馆并于2020年启用 该项目配备现代化设施和丰富藏书 提供舒适阅读环境[1][3] - 图书馆项目支持吉布提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有效保护民族语言并提升民族自豪感[3] 文化传播与教育合作 - 吉布提孔子学院举办春节联欢会 设有中国结展位吸引大量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1] - 通过孔子学院 艺术演出和媒体合作等途径 吉中两国人文交流持续深化[3] 文化产品本地化与影响力 - 国家图书档案馆藏有索马里语版《孙子兵法》 其蕴含的战略思维对当地读者产生实际工作生活指导价值[2] - 中国结作为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好运 如意和成功寓意 在吉布提形成文化认同[1][3] 经贸合作与商业机遇 - 中国发展红利为非洲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并助推新业态发展 当地商人通过参与两国经贸交流实现个人价值[3] - 中文学习需求增长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当地商人计划拓展线上线下业务以扩大商业朋友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