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七里香》
icon
搜索文档
谁在定义演唱会的点歌「潜规则」?
36氪· 2025-06-02 23:56
演唱会点歌环节的演变与现状 - 点歌环节从传统互动形式演变为粉丝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渠道 邓丽君时代已存在该环节 但当代粉丝更强调个体情感投射[8][9]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48.84万场 同比增长10.85% 票房收入579.54亿元 同比增长15.37% 观众规模1.76亿人次 显示行业持续扩张[27] - 点歌环节短视频传播成为演唱会破圈利器 外围观众通过该环节感知追星价值 带动艺人商业影响力[10][13] 粉丝行为模式与市场反应 - 粉丝为获得点歌机会采取多样化策略 包括创意点歌牌(刮刮乐/转盘)、前排高价票、显眼着装等 形成"百变大咖秀"现象[9][10] - 点歌环节催生内部鄙视链 小众歌曲地位高于大众金曲 粉丝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点歌tips"建立话语门槛[16][18][26] - 行业数据显示非核心观众正成为增长关键力量 与粉丝群体产生场地使用权争夺 引发"入侵焦虑"[26][27] 艺人及主办方的应对策略 - 部分歌手采用预选歌单模式(如孙燕姿/周深)控制现场风险 歌单通常基于传唱度和排练可行性制定[18][21] - 资深从业者透露点歌环节对乐队配合/时长控制要求极高 通常仅限传唱度高或粉丝粘性强的艺人设置[18] - 许嵩等艺人通过三次争取镜头等专业表现化解矛盾 毛不易/汪苏泷则用幽默互动重塑艺人形象[15][10][31] 行业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 媒介多元化削弱真实互动 演唱会成为仅存的深度连接场景 点歌环节承担维系黏性与检验大众化双重功能[27][28] - 网红经济渗透引发"剧本嫌疑"争议 但从业者否认主办方存在黑箱操作 主要风险来自黄牛诈骗[19][22] - 粉丝文化形成金字塔结构 通过"内部梗"建立话语壁垒 反映演唱会从专属产品向大众娱乐转型的阵痛[26][30]
被批俗的《跳楼机》,打动了谁?
虎嗅· 2025-05-13 07:07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从《七里香》到《跳楼机》,金曲既记录了年轻人恋爱观的周期律,也对其推波 助澜。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这个意义上,叨叨念念要"删访问记录"的《跳 楼机》,怎么不算我们时代的新乐府呢。 跳楼机触动了谁心 打开汽水音乐,热门搜索前三是《第57次取消发送》《跳楼机》《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打开抖音, 则是一堆肌肉男在花地里卖弄风情。凌晨四点,我看见花未眠,也看见好多男人在擦边。 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约喝酒。观察歌女唱什么,以此判断谁的作品更受欢迎。 要不说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菀菀类卿呢?硬糖君本以为《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是薛之谦新歌,后来才 发现闹错。可是无论歌手唱法,还是旋律的起承转合都颇有老薛味道。 前三位歌女唱了两首王昌龄的,一首高适的,这让落后的王之涣赌性大发,声称如果最后那位歌女唱的 不是自己的就认输。事有凑巧,人家唱的果然是他的《凉州词》,这让老王得意非常,对两位好友调 侃:"田舍奴!我岂妄哉?" 当然,这首歌的歌词相当不讲究。从"凌晨四点"排比到了"凌晨五点"、"凌晨六点"、"凌晨七点"。莫非 是在致敬汉乐府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