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Centers

搜索文档
比特策略(06113.HK)中期收入约4522万令吉 同比减少约2.71%
格隆汇· 2025-08-27 14:43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 公司收入约4522万令吉 同比减少约2.71% [1] - 纯利约为460万令吉 较2024年同期约695万令吉减少约235万令吉 [1] - 每股盈利1.15仙令吉 [1] 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提供对外电话营销服务及客户联络中心设施 推广由获授权金融机构、卡公司或全球组织发出的金融产品及其相关活动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心商业区内经营八个客户联络中心 并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经营一间分行联络中心 [1]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呼叫中心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8-26 03:42
行业投融资规模 - 2014-2023年呼叫中心行业投融事件共20件 总金额超过13亿元[1] - 2021年投资金额达3.1亿元 2023年达4.1亿元 为金额规模最大年份[1] - 2024年投融事件仅2件 金额回落至千万元级别[1][2] - 单笔投资金额在2021年达1.6亿元 2023年达1.4亿元 2024年回落至千万元级[2] 投资热点演变 - 2023年投资热点集中在呼叫中心增值业务软件、交互式AI服务商及商业化语音AI机器人[1] - 2024年投资题材转向呼叫外包服务[4] - 2017年投资重点为数据服务和智能客服[4] 重大投融资案例 - 声通科技2023年完成C轮数亿元融资 由重环基金领投[6] - 智齿科技2022年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和高瓴创投[6] - 天润融通2022年IPO融资2.56亿港元[6] - 容联云通讯2018年完成C+轮5亿美元融资 为行业最大单笔融资[8] 融资轮次分布 - 行业融资以A轮、种子轮和天使轮为主[8] - C轮和C+轮融资占比次之[8] - 2018年早期投资阶段较多 2022年成熟阶段投资较多[8] 地域分布特征 - 北京市获得45%的投融资资金 为最主要投资目的地[9] - 上海市获得22%的投融资资金[9] - 江苏、湖北、浙江、广东和河南等省份投资活跃[9] 主要投资机构 - 软银愿景基金投资智齿科技 布局AI客服替代人力成本[12] - 双百基金投资大唐融合 响应国企数字化转型[12] - 深圳投控园区产业基金支持本地科技企业SaaS工具开发[12] - 重环基金通过智慧城市方案覆盖民生呼叫业务[12] 兼并购活动 - 2021年京东科技集团收购惠捷科技 完善智能服销一体化生态[13] - 2024年邦彦技术计划收购星网信通100%股权 但于2025年5月终止交易[13] - 行业兼并购事件较少 主要以产业链横向组合为目的[14] 行业阶段特征 - 行业发展处于成熟期 商业模式获得市场认可[8] - 投资主要目的为业务升级和完善服务解决生态[14] - 产业基金规模较大 包括国有投资、地方投资和海外基金[14]
【干货】呼叫中心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8-06 03:40
行业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分为上游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中游运营商和下游需求行业应用端 [1] - 上游包括电信运营商、云厂商、交换机厂商和数据库厂商等 [1] - 中游为呼叫中心运营商 分为国内及海外运营厂商 [1] - 下游需求行业涵盖电信、金融、电商、政企和制造业等领域 未来应用行业呈扩大趋势 [1] - 上游具体包含运营商、云厂商和设备供应商 中游是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 下游服务政府、金融业和制造业等客户 [3] 区域分布特点 - 产业链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6] - 北京依托政策资源与金融总部 拥有大量政务及银行客服需求 [6] -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国际枢纽、江苏硬件制造和浙江电商生态 呼叫中心业务繁多 [6] - 广东凭借深圳科技研发与东莞制造业 叠加庞大外贸企业服务市场 成为通信数据集中产生地区 [6] - 这些区域具备人才储备、产业链协同和市场需求优势 [6] 企业成本结构 - 呼叫中心企业成本以人力为核心 人工成本占比高达60% [9] - 部分企业人工成本控制较好 占比在50%左右 包含坐席薪资及培训费用 [9] - 外采软件和服务覆盖云平台租赁、AI模块及系统维护 [9] - 折旧摊销占比最低约5% 主要是硬件设备折旧 [9] - 智能化企业人工成本可降至50% 但软件采购升至40%以上 [9] - 彩讯科技2024年职工薪酬占比48% 外采软件和服务占比47% 折旧和摊销占比2% [9] 上市公司经营表现 - 2024年呼叫中心题材上市公司普遍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12] - 好上好电子分销拉动25.24%高增长 营收达72.3亿元 [12] - 京北方和彩讯股份凭借智能客服技术实现9.29%与10.41%稳健增长 [12] - 中信国安保持较好增速 2024年营收为34亿元 [12] - 深康佳和航天信息等传统企业营收骤降超30% 但深康佳仍维持较大规模收入 [12] - 开元、易联众等依赖政务订单的企业营收下降较多 [12] - 整体行业正进行外包和智能化转型 技术驱动企业抗风险能力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