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

搜索文档
质量赋能 产业强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蒙古实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1 00:48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强区战略实施 -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质量强区建设 制定《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等政策举措 提供制度保障[2] - 设立质量强区建设专项经费 每年财政投入8000万元提升质量基础支撑能力 另投入1000万元开展"蒙"字标认证 覆盖51个旗县 认证产品1374种[2] - 创新"四个一批"产业强县培育模式 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布局未来产业 23个旗县入选国家级质量强县培育库[2] 乳业全产业链质量提升案例 - 和林格尔县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质量生态圈 推行数字化质量管控 实现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处理[3] - 企业承担国家高产奶牛新品种设计项目 自主培育高端种公牛遗传水平达国际领先 实施"鲜奶品质提升"科技项目破解技术难题[3] - 8家企业获"蒙"字标认证 建成31个规模化奶牛牧场 存栏奶牛10.4万头 日处理鲜奶能力近万吨 乳业贡献地区生产总值294.64亿元[3] 葵花籽产业质量基础设施构建 - 五原县拥有全国最大葵花籽交易市场 出台《质量强县工作实施方案》 完善产业链图谱[4] - 搭建"巴质通"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 设立质量技术服务窗口 创新"质量三班"人才培养模式[4] - 国产食葵种子市占率超40% 种植面积8万公顷 年产量2.6亿千克 拥有190余家外贸企业 年出口额42亿元[4] 煤铝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霍林郭勒市推进绿电替代 2024年底供电量7.6亿千瓦时 其中绿电2.9亿千瓦时 清洁能源占比38%[5] - 完成14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污染物排放较国标降低66%-95% 建成9套电解铝烟气排放系统 整体减排90%以上[5] - 重点企业技术攻关推动产品升级至电池铝箔 进入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附加值达普通铝箔2-3倍 全面达产后年产值200亿元[5]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创新 - 石拐区建成内蒙古首个大型叶片试验检测平台 满足150米级叶片检测需求 覆盖西北地区服务能力[6] - 突破3类关键参数计量技术 建设风电认证体系 提供年均3次以上培训 建立质量数据库输出技改建议[6] - 集成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动态更新标准政策 打造产业融合型"一站式"服务模式[6] 零碳产业园标准化建设 - 伊金霍洛旗发布《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 高起点规划建设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7] - 构建"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 31家规上企业入驻 实现100%绿电供应[7] - 远景动力电池工厂为北方最大单体电池车间 2024年园区工业产值652.9亿元 向千亿级集群目标迈进[7] 民生领域质量提升实践 - 杭锦旗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培育 培育3个地理标志产品 带动产业增收超3亿元[8] - 乌兰浩特市创新药品智慧监管平台 实现药品流通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8][9] - 海勃湾区建成11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元宝山区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质量[9] 特色文旅与健康产业融合 - 阿巴嘎旗打造"孩子与马"主题文旅综合体 推出马术课程 Mini那达慕等多元服务[10] - 蒙医医院采用"基地+康养"模式 运用马奶疗法接诊调理2000余人[10] 稀土与光伏产业计量体系 - 昆都仑区构建量值溯源体系 覆盖19个领域55项核心参数 新增15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1] - 服务20余家稀土企业 指导光伏企业新建10项计量标准 协助制定7项硅材料技术标准[11] - 2024年区域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11] 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 - 乌审旗建成内蒙古首个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 部署18个战略项目[12] - 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设立质量强旗博士工作站[12] - 综合实力跃升至西部百强县第18位[12] 农业标准化全域覆盖 - 开鲁县创新"标准化+"模式 研制发布185项产业标准覆盖玉米 红干椒等五大产业[13] - 玉米示范基地亩产突破1000千克 最高达1246.65千克 亩均增产超100千克[13] - 红干椒产业带动6万户种植户 产业链就业5万余人 年务工收入3.6亿元[13] 区域品牌矩阵建设 - 土默特右旗培育农产品商标179件 13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 - 丰镇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 地理标志商标1个 多个品牌畅销国内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