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汽车充电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市场蓬勃发展下盈利难题待解,充电运营行业如何持续健康成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4 10:1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 同比增长53% [1] - 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超80.3万家 2025年前8个月新增注册企业11.5万余家 [1] - 近5年充电桩企业注册数量逐年增长 2024年达顶峰16.8万余家 [1] -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0倍 规模居全球首位 [2]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形成央企巨头、地方国企、车企生态和第三方运营商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2] - 央国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及地方城投、交投、能投公司 [2] - 头部第三方运营商特来电运营终端79.2万根 注册用户超4400万 日均最高充电量5900万千瓦时 [2] - 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前4名企业市占率合计达58% 行业呈现集中化趋势 [1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及专项奖励降低企业投建运营成本 [3] - 政策向农村、偏远地区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倾斜 鼓励新技术应用 [3] - 各地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 简化审批流程 强化电力保障 [3] - 多地规定服务费不得高于电价的30% [7] 技术发展动态 - 技术迭代持续注入活力 包括大功率超充、自动充电及"光储充放检"一体化 [3] - 特来电推广全链条、全场景充电运营解决方案 涵盖投建和运行环节 [12] - 能源板块向市场化售电、虚拟电厂交易、综合能源服务和储能投资方向发展 [13] 行业盈利挑战 - 相当部分充电运营企业陷入亏损 面临"增量不增收"困境 [1][7] - 单根快充桩成本10万-30万元 回报周期3-5年 [7] - 价格战激烈 服务费从0.4元/千瓦时压降至0.1元甚至免费 [6] - 部分站点平均利用率不足20% 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10] 地域发展差异 - 一线城市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车位稀缺盈利能力强 [8] - 重庆政策倾向超充站建设 投资大回本慢 [8] - 东南部区域市场渗透率高 西北东北区域渗透率低导致需求不均 [11] 行业整合与转型 - 市场加速整合 企业退出与进入并存 [11] - 充电联盟推动设备质量分级、运营服务星级评价和运维人员认证体系 [12] - 中小企业可聚焦重卡超充等专用车辆领域或下沉市场 [13] - 企业可转向目的地充电站、专用充电站或开展咨询、选址、运维等业务 [13] 市场需求基础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1600万辆 市场渗透率可能超过50% [4] - 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推动商务车、轻卡、中卡和重卡全面电动化 [13] - 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网络覆盖率低 成为重点增量市场 [13]
市场蓬勃发展下盈利难题待解 充电运营:“冰”与“火”的淬炼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4 08:32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 同比增长53% [2] - 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超80.3万家 2025年前8个月新增注册企业11.5万余家 [2] - 近5年充电桩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2024年达16.8万家峰值 [2] 行业竞争格局 - 形成央企巨头、地方国企、车企生态和第三方运营商多元化竞争格局 [3] - 头部运营商特来电运营79.2万根终端 注册用户超4400万 日均最高充电量5900万千瓦时 [3] - 前四大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市占率合计达58%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2] 政策与技术驱动 - 国家与地方层面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及专项奖励降低企业成本 [4] - 政策向农村、偏远地区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倾斜 鼓励新技术应用 [4] - 技术迭代涵盖大功率超充、自动充电及"光储充放检"一体化方案 [4] 市场需求基础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1600万辆 市场渗透率超50% [5] - 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推动商务车、重卡等专用车辆充电需求增长 [14] - 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网络覆盖率低 成为重点增量市场 [14] 行业盈利挑战 - 快充桩单根成本10-30万元 回报周期延长至3-8年 [6][7] - 服务费受政策限制(多地不超电价30%) 重庆实际服务费低至0.1元/千瓦时 [6][7] - 部分站点平均利用率不足20% 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11] 企业运营压力 - 壳牌转让武汉18座充电站核心资产 因租金成本高企与盈利未达预期 [8] - 中小企业面临"价格战"挤压 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增值服务缓冲 [6][11] - 地域差异显著:一线城市因车位稀缺盈利较强 其他城市回本更慢 [9] 行业转型方向 - 推动充电设备质量分级、场站服务星级评价及运维人员认证体系 [13] - 能源业务向市场化售电、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及储能投资拓展 [14] - 专业化细分市场成破局关键 包括重卡超充和目的地充电站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