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通信

搜索文档
超10亿,“国家队”投了个汽车芯片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8-25 09:27
硬科技赛道投融资动态 - 空天科技领域成为新风口 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完成天使+轮超募融资[4] 追梦空天科技完成两轮合计超亿元Pre-A++轮及战略轮融资[4][22] - 半导体领域融资活跃 芯擎科技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11] JBD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1轮融资[20] 奕泰微电子完成近亿元A1轮融资[21] 芯动力科技完成近亿元B2轮融资[24] - 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获资本加持 视比特机器人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15] 魔仓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融资[14] 白犀牛自动驾驶累计B轮融资近5亿元[19] 首形科技完成超高仿生情感交互机器人融资[9] - 激光与通信技术公司受关注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16] 聿凡领光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13] 引导精密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10] - 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升温 燕龙科技完成2亿元B轮融资[25] 中科卓尔完成B轮融资[7] 绿色云图完成Pre-A轮亿元融资[8] 大健康赛道投融资动态 - 合成生物学企业受资本青睐 微远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4][31] 苏州一兮生物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4][34] - 创新药研发企业融资活跃 应世生物完成超3400万美元C轮融资[37] 蔚程医药完成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32][33] 科凝生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29] - 医疗AI与诊断技术获投资 惠每科技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30] 凡知医学完成亿元级D+轮融资[35] 智瞳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8] - 医疗器械与治疗技术受关注 华硼中子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36] 佳惟达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7] 互联网/企业服务赛道投融资动态 - AI应用层投资聚焦情感交互与工具创新 宇生月伴完成情感语音交互模型融资[4][39] ChatExcel完成近千万天使轮融资[5][40] - 人工智能企业估值提升 红熊AI完成Pre-A轮融资 投后估值达5亿元[41]
量子“追光者”勇闯科研“无人区” 稳拿“必须指标”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2:26
科研团队成就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青年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 [1] - 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参与"嫦娥"揽月、"墨子"传信、"天问"探火、"天宫"巡天等项目 [1] - 张亮团队成功完成热气球量子密钥分配实验,克服零下10℃恶劣环境,创造抢修奇迹 [2] - 团队参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工程项目,连续15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确保100%成功率 [2] 技术突破 - 张亮攻克空间光传输难题,完成精确跟踪控制子系统研制,难度被形容为"从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连续将硬币投入地面旋转的储蓄罐" [1] - 团队研制量子光传输载荷,实现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3] - 在激光通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深海远距离光子计数通信样机,实现深海数百米级高速数据传输 [3] - 主导研发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实现星间数千公里级跨网通信 [3] 未来发展方向 - 团队正在研制中高轨量子卫星等后续工程任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 - "墨子号"目前只是科学实验卫星,离真正应用还有距离 [2] - 团队以空间量子技术为基础,推动跨域通信系统实用化进程 [3]
数十位航天专家创立,已批量落地应用,激光通信公司拿下北京超亿元A++轮投资丨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5-22 00:06
公司融资与技术进展 -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发商"极光星通"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战略融资 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彬复资本等 老股东长江资本持续加码 [4] - 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规模化产能提升、下一代激光通信终端研发及核心技术团队扩张 [4] - 公司成立于2020年 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及华为、中兴等机构 [4]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公司产品覆盖星间同轨/异轨组网、星地高速数传等场景 支持10Gbps至400Gbps多档通信速率 [4] - 2024年3月完成国内首次400Gbps星间超高速在轨数据传输试验 单次传输数据达14.4TB 通信时长6分44秒 通信距离640公里 跟踪误差小于5μrad [4] - 该速率是美国星链部署能力(200Gbps)的两倍 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期领先水平 [4] - 在530公里轨道高度、5100公里星间距离下实现连续1小时48分36秒稳定激光通信 刷新星间激光通信记录 [5] 产能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公司年产能提升至100台套 计划2025年扩展至400台以满足低轨星座组网需求 [9] -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遥感卫星和商业星座任务 与国家级用户及核心商业客户达成合作 [10] - 累计入轨12台在轨激光通信终端 成为国内首家连续三次任务实现在轨稳定建链的商业公司 [9] 技术体系与团队 - 公司通过全自研技术体系实现100%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涵盖光学、机械、电控等六大领域 [9] - 产品采用"航天级性能+工业级成本"路径 整机重量低至6kg 光轴校正精度达1urad [9] - 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 上海产线已实现模块化工艺 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10] 行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 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爆发期 SpaceX、中国"太空丝路"等计划催生对高带宽、抗干扰激光通信的迫切需求 [7] - 激光通信具有高带宽、抗干扰、保密性强等特点 是空间通信技术的首选 将助力实现全球无缝连接 [11] - 中国在自主可控技术及商业化速度上正快速追赶 海外市场虽已实现业务化应用但国内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在轨验证周期长等痛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