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
虎嗅APP· 2025-08-05 11:40
文旅EPCO模式分析 核心观点 - EPCO模式被包装为文旅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则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利润转运机,通过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各环节提前套现,而非打造可持续文旅项目[13][15][39][56] - 该模式依赖政府乡村振兴专项贴息贷款(年化4.5%),企业需承担利息并通过招商收益弥补,但运营效果与财务可持续性存疑[8][9][11][37] - 项目设计以审批通过为核心目标,导致同质化严重(仿古街/非遗工坊/玻璃栈道等组合),而非考虑游客需求[20][21][22] 模式环节拆解 工程设计(E) - 方案设计聚焦政府审批需求而非用户体验,预算预埋空间大,重复模板化设计确保"过会保险"[18][19][21] - 典型案例包含非遗街区、高空玻璃桥、康养民宿等标准化模块,总投资可达数十亿元[6][20] 采购环节(P) - 采购成为关联交易套利窗口,通过设备高配、装修增项、进口苗木等抬高成本[23][25] - 常见操作:EPCO团队控制多家关联公司分别负责申报、供货、施工、监理,形成封闭利益链[26][27][28] 施工管理(C) - 预算动态调整是核心策略,通过设计变更、材料替换、施工难度申报等手段追加费用[29][31][32] - 地方政府因担心"烂尾工程"被迫接受成本追加,形成"不放款不干活"的博弈局面[33] 运营阶段(O) - 运营目标降级为维持表面运转,招商以品牌背书为主,实际客流与二次消费转化被忽视[34][36][37] - 运营团队核心能力转为财务控损与政府关系维护,而非文旅内容打造[38][39] 模式盛行原因 政府层面 - 满足乡村振兴政绩指标需求,通过单一审批完成设计/施工/运营多维度KPI,无视长期效果[43][45][47] - 财政预算消耗与开工率达标优先于实际运营质量,责任可随任期结束转移[44][48] 企业层面 - 利用期限错配获取现金流,前期赚取方案费/施工利润,后期依赖政府托底,体量越大套利空间越显著[49][50] - 风险点包括政策收紧(如贴息利率上涨)、政府换届承诺失效、平台公司财务恶化等[51][52][53] 行业现状 - 典型案例显示,数十亿元级文旅项目普遍存在招商困难、游客稀少问题,最终沦为"PPT文旅综合体"[41][58][59] - 企业盈利依赖精准测算与快速退出,而非项目可持续运营能力[55][56]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
虎嗅· 2025-08-04 00:58
文章核心观点 - EPCO模式在文旅项目中并非真正的全产业链闭环管理 而是以政府资金为支撑 通过设计 采购 施工 运营各环节的利润操作实现现金流快速变现 最终导致项目空心化和资源浪费 [3][41][66] EPCO模式运作机制 - 工程环节(E)以通过审批为核心目标 设计方案追求"过会保险"而非游客吸引力 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 [17][18][19] - 采购环节(P)通过关联公司内循环套利 控制设备 装修 苗木等采购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4][26][28] - 施工环节(C)采用预算动态管理 通过设计变更 材料更换等理由追加费用 形成"不放款不干活"的绑架机制 [29][31][33] - 运营环节(O)仅承担托底保壳功能 招商以品牌背书为目的 实际运营效果并非核心指标 [36][37][40] 资金与收益分配 - 项目依赖政府乡村振兴专项贴息贷款 年化利率4.5% 由企业承担利息成本 [6][7][8] - 企业通过方案费抠取 采购利润挖掘 招商收益分配等多渠道实现收益 但需精打细算维持现金流 [9][10][56] - 政府通过平台公司(城投 交投 文旅投)发包项目 实现政绩指标和财政预算消耗 [7][51][52] 模式流行原因 - 政府端追求立项效率和政绩展示 将设计 施工 运营指标批量完成 无需关注长期运营效果 [48][51][54] - 企业端通过期限错配的现金流业务 在前中后期分别依靠报批能力 垫资能力和拖字诀实现盈利 [55][57][64] - 大体量项目提供更大预算空间和采购回旋余地 更适合该模式运作 [58] 潜在问题 - 项目生命周期被提前消耗 最终形成空置商铺 褪色招商海报等空心化结果 [46][69][70] - 存在政策收紧 政府换届承诺失效 平台公司财务吃紧等系统性风险点 [60][61][62] - 模式本质是资金转移和责任传递 可持续性无人关心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