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公园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西安】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陕西日报· 2025-09-27 22:37
9月15日,西安"三河一山"绿道灞河段,鸟鸣嘤嘤,河水荡漾,不少群众在绿道的塑胶跑道上或散 步或慢跑。 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加大公园城市建设力度,通过推动景区、景点更新提升和开放共享,加快公 园、林带、绿道建设,打造街角广场、口袋公园及各类城市休闲景观,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优美的生 活休闲空间。目前,西安市共有城市公园187个,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1430个,绿道建设总长度2000多 公里。 千年古都的绿色蝶变,是"园城共生"的生态蝶变,也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一园一品 人与城和谐共生 "以前去公园得坐车,现在出门就是。"家住西安市雁塔区金泰假日花城的市民刘芳,饭后在小区门 口的口袋公园惬意散步。这里原是丈八东路沿线的市政绿化带,改造后保留了长势良好的植物,并划分 出彩林花园、运动花园、童趣花园和老年花园4个功能区。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2.7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只是冰山一角,这背后隐藏着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 设的整套体系。"9月15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工程部部长张哲说,沣西新城中心绿廊 能将周边两三个街区内的道路和建筑地块中外排的雨水完全消纳,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俯瞰沣西新城,全长6.8 ...
达成“千园之城”目标后 上海计划到2035年让公园总数达到2000座
解放日报· 2025-09-01 01:36
上海"千园之城"建设成就与规划 - 上海提前完成"十四五"建成"千园之城"目标 [1] - 2035年计划新增1000座公园 使公园总数达2000座 [2] - 面临土地稀缺和建设成本压力 平均单园建设成本以亿元为单位 [2] 存量资源盘活策略 - 通过城市更新盘活边角空间 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2] - 口袋公园面积介于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 具有高可及性 [2] - 外环绿带转型为环城生态公园带 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 面积超100公顷 [2][3] - 推进立体绿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目标新建200万平方米 [3] 新型公园形态发展 - 环城生态公园带包含"一大环"(外环绿带+楔形绿地+生态间隔带)和"五小环"(新城绿环) [5] - 累计新增楔形绿地330公顷 推进吴淞江等楔形绿地建设 [5] - 绿道系统串联生态节点 具备休闲健身与生态保护多元功能 [6] - 环城生态公园带通过绿道连接 可形成超40平方公里超大型公园 [7] 郊野空间开发进展 - 建成193座开放休闲林地 分布于9个区及临港新片区 [7] - 119座林地升级为休闲森林公园 提供健身康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7] - "五个新城"每年建设50公里环新城绿道及5000亩森林生态公园带 [3] 非传统公园建设 - 楔形绿地与生态间隔带纳入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5] - 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专项规划 [5] - 打破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成为下一阶段建设切入点 [4]
解码城园共融的“苏州实践”
苏州日报· 2025-06-03 00:21
苏州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 2022年发布《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目标,系统重塑城市发展方式 [1][2] - 构建"一核两带多廊多点"生态骨架:以太湖为核心,长江生态带与水乡湿地带为"两带",蓝绿网络贯穿全域自然要素 [2] - 实施"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框架 [2] 生态建设成果 - 三年新增绿道126.1公里,森林步道286公里,造林绿化面积11.93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72.8% [3] - 记录陆生野生动物500种、维管植物2376种,繁育引进珍稀动物72只,获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权13件 [4] - 2023年7月将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生态版图从"点状盆景"扩展为全域"山水长卷" [3] 城市空间改造 - 拆除围墙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桐泾公园拆除2000平方米绿篱和372米围墙,新增7处入口 [6][7] - 形成"口袋社区—城市综合—自然郊野"三环分级体系,三年建成超600个口袋公园,开放106处公园绿地共464万平方米 [8] - 郊野公园加速落地:树山郊野公园为首个山地型郊野公园,虞山"雄鹰线"等成为生态与休闲复合空间 [7]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公园+"模式:11座公园入选长三角试点,开展"公园+文化""公园+体育"等活动 [9] - 评弹进公园惠民演出超300场,服务1.5万人次,环金鸡湖公园年接待马拉松/皮划艇/龙舟赛等体育活动 [9] - 免费开放唐寅故居等历史遗址,新增22处"数字云游"园林,数据库采集6000余件园林要素 [10][11] 产业发展规划 - 实施"百园美城、千园融城、万众共享"工程,推动绿色空间成为文化传承与生活服务载体 [11] - 打造全国领先盆景花卉全产业链,探索"生态美"到"百姓富"转化路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