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器官移植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例猪肺移植到人体案例来了,但异种移植走到临床应用路还很长
第一财经网· 2025-08-27 10:28
核心观点 - 中国学者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至脑死亡人体的成功案例 移植肺维持通气与气体交换功能达9天且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该研究被国际评价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旨在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并推动异种移植临床转化 [1][4][5] 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将经过6处基因编辑的巴马香猪左肺移植至脑死亡受试者体内 模拟临床单肺移植手术流程 术后动态监测呼吸/血液/影像等指标 [3][4] - 移植后猪肺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 同步病原学监测未发现活跃感染 但出现水肿和抗体介导排斥现象 [1][5] - 此前西京医院团队于2025年3月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移植至脑死亡人体案例 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6] 行业现状 - 全球器官移植供需严重失衡 中国每年约3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 但可供移植器官仅约1.5万例 供需比例达1:20 [7] - 异种移植被视为解决器官短缺的重要突破口 2021年基因编辑猪肾在脑死亡患者体内存活54小时 猪心脏在活体患者中最长存活两个月 [7][8] - 猪因器官尺寸匹配/生理结构近似/易于基因修饰等特性 被公认为最理想的异种移植供体来源 [7] 临床挑战 - 基因编辑技术可解决超急性排斥问题 但中长期排斥(抗体介导排斥/慢性排斥)仍未突破 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仅半年多 远低于同种移植平均十年以上的生存期 [8][9] - 免疫抑制药物安全性不足 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丧失及感染风险 且存在猪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5][8][9] - 需进一步验证移植器官长期功能稳定性(需支撑人体呼吸数周至数月)及生理兼容性 目前研究仍处于科研阶段 [5][8] 发展路径 - 研究团队计划优化基因编辑策略与抗排斥治疗方案 延长器官存活时间 并应用自主研发的无管技术减少机械通气损伤 [4] - 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基因编辑以适应人体需求(当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需寻求更优化的技术组合方案 [8][9] - 异种移植临床转化需克服免疫排斥/生理兼容/病原体传播/伦理法律等核心问题 距离真正临床应用仍有漫长道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