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仪器分析
icon
搜索文档
BCEIA 2025微全分析研讨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 2025-09-14 03:58
论坛概况 - BCEIA 2025于2025年9月10日在北京开幕,微全分析分论坛作为其同期活动于9月11日召开,为期2天,首日吸引近百人参会交流[2][3] - 论坛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和早稻田大学Kazuma Mawatari教授共同主持,共有22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带来精彩报告[5] 微流控与人工智能技术 - 早稻田大学Kazuma Mawatari教授报告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微流控浓度装置和传感器,该方法实现了毫升到毫升的体积转换,并利用机器学习高精度分析微升体积[7] - 该技术引入了基于物理原理的机器学习来高精度分析微升体积并控制最终体积,同时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最小侵入式流量传感技术[8] 细胞分析与操作技术 - 苏州大学毛思锋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带有45°角的倾斜推挽微流体探针设计,用于精准的细胞染色和钙通道的原位激活[10] - 与传统垂直探针相比,倾斜设计能实现原位细胞操作以及高分辨率明场成像,为操作和设备集成腾出了垂直空间,有望在细胞调控、药物发现和疗效评估中实现更广泛应用[10] 光学成像与纳米技术 - Kyung Hee大学Seong Ho Kang团队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光学纳米显微系统,集成了微分干涉差、全内反射、落射荧光等多个模块[11] - 该系统能够对活细胞中的各向异性纳米颗粒进行六维、矢量值的成像与追踪,捕获其空间坐标、方位角、仰角以及传输速度,且完全不依赖荧光,支持实时的细胞内传输监测[11] X射线成像与生物检测 - 福州大学陈秋水教授重点介绍了基于纳米闪烁体的X射线成像最新进展,通过离子调控研发出了钙钛矿纳米晶体闪烁体,可实现X射线辐射发光[14] - 该团队发现了一类溶液法制备的、掺杂镧系元素的纳米闪烁体,能够产生超长寿命且可加工的辐射发光,持续时间超过30天[14] - 开发了一种基于卷对卷微流体技术的高性价比下一代测序平台,在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实现了超过99.9%的精确度和99.3%的灵敏度[14] 器官芯片与药物研发 - 报告展示了一种新型集成多器官系统iMULTI-chip,能够阐明肝脏-肿瘤的三维相互作用,用于全面评估前药疗效和毒理学[15] - 该系统通过整合实时电化学和基于质谱的检测模式,具备双重分析能力,可实现对细胞功能的非侵入性纵向监测,同时评估代谢激活途径和抗肿瘤疗效[15] 微流控微粒工程 - 福州大学吴增楠副研究员报告了光辅助微流控方法,利用微流控网络构建内部分区布局,并采用反应性气溶胶实现精准的表面工程修饰[18] - 该方法可制备出具有复杂内部和表面设计的微粒,探索了这类微粒作为新型细胞载体的潜在应用,推动了组织工程、药物筛选以及细胞治疗应用的发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