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制造

搜索文档
现金骤降47%仍豪赌扩产 大行科工或扛起29万产能消化
智通财经· 2025-07-25 07:28
行业趋势与市场格局 - 全球骑行运动热潮推动折叠自行车需求增长,尤其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爱好者青睐[1] - 2023年全球自行车市场规模3740亿元,折叠车占比仅5.3%(168亿元),属于小众赛道[14] - 中国内地是全球最大折叠车市场,占全球需求25.2%,2018-2023年CAGR达19.1%[7][14] - 中高端自行车(≥1000元)产量2018-2023年CAGR为7.7%,预计未来将加速至双位数增长[11] 公司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零售量计,中国内地市场份额26.3%(零售额份额36.5%),行业绝对龙头[1] - 2023年中国内地销量14.9万辆,市场份额21.1%,领先第二名(9.7万辆)断层优势[14] - 全球市场2023年销量15.7万辆排名第一,但仅领先第二名不到7万辆[14] - 全球前五大企业合计份额21.8%,公司占5.6%[16] 财务表现 - 销量从2022年14.9万辆增至2024年22.95万辆,CAGR达24.1%[2] - 2025年前4个月销量9.34万辆,同比增长46.5%[2] - 收入从2022年2.54亿元增至2024年4.51亿元,2025年前4个月达1.85亿元[2] - 净利润从2022年3143万元增至2024年5229.9万元,2025年前4个月2152.8万元[2] - 毛利率从2022年30.7%提升至2024年33%[3] 业务模式与运营特点 - 产品矩阵覆盖70+车型,从折叠车扩展至公路车、山地车、电助力车等[2] - 经销商渠道收入占比近70%(2025年前4个月69.5%),但毛利率最低仅26.9%[3]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56.8%销量依赖OEM代工,2025年前4个月代工比例升至65.5%[4] - 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22.1%骤降至2025年前4个月5.6%[4] 战略动向与IPO计划 - 中高端产品权重从2022年44.9%提升至2023年60.9%,顺应消费升级趋势[11][14] - IPO募资拟扩建20万辆产能(2027年投产),总产能将达29万辆[5] - 现金及等价物从2024年底1.08亿元降至2025年4月5902万元[5][6] - 2025年7月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二次递表港交所进入IPO冲刺阶段[1] 发展挑战 - 现有产能严重不足,代工成本占销售成本47.1%[4] - 海外市场拓展乏力,欧美份额持续萎缩[4] - 小众赛道天花板明显,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仅14亿元[4] - 新产能投产后存在29万辆/年的消化压力[5]
大行折叠车IPO:物理学家从商,66%由OEM生产
36氪· 2025-07-24 07:36
公司概况 - 大行科工是中国最大的折叠车品牌,2024年卖出22.95万辆自行车,收入4.5亿元 [1] - 公司过去三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24%,2024年净利润5230万元,平均每辆车净赚228元 [1] - 公司控股股东韩德玮个人持股88.56%,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60% [8] - 公司仅有326名员工,研发部门53人,惠州工厂约130名生产人员 [8]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韩德玮曾为激光物理学家,34岁成为高级物理学者,1981年转型创业 [4] - 1982年创立北美大行公司,初期筹资200万美元,1985年卖出1万辆折叠车,1991年销量达10万辆 [4] - 1993年广东基地落成,推动公司进入更大市场 [5] 市场与竞争 - 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为36.5% [8] - 竞争对手"小布"年产量为大行一半,但2024财年收入11.4亿元,是大行的两倍有余 [5] - 中国已成为"小布"最大单一市场 [5] 产品与定价 - 70%的大行折叠车零售价在2500-5000元之间,10%在5000元以上 [1] - 产品分为三档:高端车(>5000元)、中端车(2500-4999元)、大众车(<2500元),出厂均价分别为3861元、2154元、1247元 [13] - 经典车型P8零售价3400多元,过去3年多累积销量超15万辆 [13] 生产与供应链 - 惠州工厂产能不足,OEM代工比例从2022年29.5%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65.5% [1][9] - 5000元以上高端车由大行基地生产,中端和大众车由OEM代工 [1][8] - 五家OEM供货商中四家位于中国内地,一家在罗马尼亚 [8] - 内部生产毛利率34.9%,OEM生产毛利率27.3%,合计平均毛利率32.1% [10] 销售渠道 - 公司与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680个零售点,经销商贡献70%销量 [13] - 直营店229家主要位于一线城市,经销店450多家主要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 [13] - 2023年9月开始与山姆会员商店合作销售定制型号 [13] - 北京是最大销售市场,贡献15%销售收入 [1] 行业趋势 - 消费者预算上移,3001-4000元价位折叠车增长迅速 [13] - 800元以下产品需求减弱,千元以上车型渐受青睐 [13] 未来规划 - 计划在惠州建新生产设施,并在天津、江苏等地投资或收购既有设施 [11] - 正规划与海外OEM供货商合作,拓展东南亚、美国和欧洲市场 [13] - 新开辟品牌和专利技术授权业务,占总收入1.2% [14]
大行科工更新招股书:营收净利大幅增长,两名董事83岁高龄
搜狐财经· 2025-07-24 07:15
公司概况 - 大行科工是一家折叠自行车公司,由韩德玮于1982年创立 [2] - 按2023年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1%及5.6%,均排名第一 [2] - 公司再度提交IPO招股书,计划上市 [2] 财务表现 - 销量由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的63,758辆增至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的93,398辆,增长率为46.5% [2] - 收入由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的125.8百万元增至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的184.7百万元,增长率为46.8% [3] - 净利润由12.7百万元增至21.5百万元,增长率为69.3% [3] - 2023年全年收入为300.156百万元,2024年增至450.720百万元 [3] 股权结构 - 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 [6] - 剩余股权由5个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合计持股11.44% [6] - 员工持股平台包括美大行有限合伙(4.53%)、大行科有限合伙(2.85%)、大行有限合伙(1.65%)、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1.60%)和大行工有限合伙(0.81%) [6] 管理层 - 董事会由七位董事组成,包括四位执行董事和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 [6] - 韩德玮(83岁)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总体战略规划及日常营运 [7][8] - 其他执行董事包括:41岁李桂玉(副总经理)、36岁刘国存(行政总监兼董事会办公室主任)、60岁李秀芬(首席财务官) [7][9] - 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83岁的李励生博士等三人 [8][9]
林武在德州调研督导经济运行时强调 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加压奋进 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7-24 00:59
企业调研 - 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正抓住骑行市场发展机遇,研发生产更多畅销产品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涉及焊接车间、组装车间等生产环节[1] - 皇家小虎华北超级工厂利用速冻食品生产线抓住大众消费新趋势,发挥供应链优势推动当地食品加工业发展[1] - 德百奥莱广场通过街区式购物中心探索商文旅体融合模式,挖掘消费新需求并推出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2] - 东海国际住宅项目聚焦高品质住宅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以满足群众需求[2] - 华能德州电厂高灵活性清洁高效2×66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正安全有序推进,旨在发挥热电保供和电网调节作用[2] 行业发展 - 骑行市场发展机遇被重点提及,相关企业需加强产品设计和产能优化[1] - 食品加工业需结合大众消费新趋势和供应链优势实现规模扩张[1] - 商文旅体融合模式成为消费领域创新方向,需持续推出新场景刺激消费潜力[2] - 高品质住宅建设需求上升,行业需提升品牌和品质以满足市场[2] - 清洁能源项目如热电联产是重点投资领域,强调安全推进和早日投产[2] 经济政策导向 - 地方政府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落实惠企政策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 - 经济调度需紧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外资等措施推动增长[2] - 重大项目带动作用被突出,需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并守住安全底线[2]
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23 13:47
行业背景 - 全球健康意识和环保理念提升推动骑行运动热潮,折叠自行车因便携性优势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1]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8年83亿元增长至2023年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2%,零售量从190万辆增至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7.9%[11] - 2024年折叠自行车零售额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零售量占2.1%,显示行业天花板较低[12] 公司IPO进展 - 大行科工正在推进港股IPO,2025年7月17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2027年投产[10] 财务与分红 -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分红6150万元,其中2025年4月派发2000万元股息[3]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6%股份,合计控制90.16%股份,分红大部分进入实控人腰包[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02亿元,2025年4月30日降至5902.4万元,期间因宣派股息支出2000万元[7] 产能与外包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依赖代工[4] -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100%,2022年达117.2%,代工比例从29.5%升至55.5%[14] - 2024年代工成本1.39亿元,2023年6860万元,2025年前4个月已达5830万元[13]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同期分红[6]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五大公司份额60.4%,大行科工占26.3%[14]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19.4%市场份额[14] 海外市场 - 2023年海外销售从2022年5620万元大跌至2030万元,2024年回升至2980万元[14] - 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三大销售区域,2024年零售量分别占全球22.1%、9.0%和8.6%[15] 质量问题与毛利率 - 2024年代工产品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1.8%翻倍[16] - 自有产品毛利率高于OEM产品,OEM供应商收取5%-6%原材料成本作为管理费用[16]
深圳跑出超级隐形冠军:物理学家卖折叠自行车,干到全球第一
36氪· 2025-07-23 11:50
当城市的早高峰地铁里,有人从背包里 "变" 出一辆折叠车;当露营地的后备箱中,轻巧的两轮车被拎 出来探索林间小路。 大行科工创始人韩德玮是美籍华人,是位物理学家,也是位40后创业者。他1941 年出生于广东韶关,9 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19 岁举家移民美国。 他也是位学者。1964 年,他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分校,后又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学院学士学 位。1967 年,他在物理学博士选考中获得最高分数,并在博士在读期间就被提名为助理。 此后,他在加州理工大学担任教授,又在南加州大学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科学基金会学者继 续完成论文,并于1971 年获得博士学位。 你或许没意识到,这个曾被视作"通勤配角"的小物件,正在悄然撕开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 折叠自行车,这个占全球自行车市场不到 5% 的"小众选手",正迎来属于它的红利期。最近,折叠自行 车品牌——大行科工,赴港IPO。 从物理学家韩德玮在车库敲出第一辆原型车,到如今碳纤维车架、电助力系统、智能导航的迭代升级; 从单纯解决 "最后一公里",到成为露营、社交、运动的新载体,它的每一次折叠,都藏着城市出行的 新可能。 用户人群新增、应用场景扩散、新材料 ...
大行科工年内二次递表港交所 折叠自行车冲刺资本市场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06:30
公司概况 - 大行科工是一家专注于折叠自行车的公司,由韩德玮博士于1982年创立,拥有逾40年发展历史 [1] - 公司以技术实力、创新精神和产品质量著称,旗下品牌大行在折叠自行车行业享有盛名 [1] - 产品线从折叠自行车扩展到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截至2025年4月30日提供超过70款车型 [1]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达26.3% [1] - 折叠自行车行业增长迅速但仍属小众市场 [1] 专利与技术 - 公司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的品牌,截至2025年4月30日在中国内地拥有113项有效专利 [2] - 同期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共享360项专利 [2] - 已授权18名同业使用专利技术和16名同业使用大行品牌 [2] 销售网络 - 建立了覆盖中国内地线下线上渠道的销售网络,与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680个零售点,遍布30个省级行政区 [2] - 线上渠道包括京东、天猫、抖音及拼多多等平台,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14.1百万元增至2024年100.2百万元,复合年增长率166.1% [2] - 产品在2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包括东南亚、美国和欧洲,但占比较小 [2]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分别为2.5亿元、3.0亿元、4.5亿元 [3] - 2025年截至4月30日止四个月收入1.8亿元 [3] - 同期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31.4百万元、34.9百万元、52.3百万元、21.5百万元 [3] 上市进展 - 公司于7月22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信建投为独家保荐人,这是2024年第二次提交申请 [1]
IPO雷达|大行科工年内再战港交所,六成产量靠外包,83岁实控人坐拥90%股权
搜狐财经· 2025-07-23 06:19
公司上市申请 - 大行科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这是该公司今年第二次递表 此前招股书于7月21日失效 [1]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为著名折叠自行车制造商 产品具有可折叠便携特性 [2]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4亿元 3亿元 4.51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3.1% 同期净利润3143万元 3485万元 5230万元 复合年增长率29.1% [2]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四个月未经审计收入1.85亿元 同比增长46.9% 同期净利润2152.8万元 同比增长69.3% [3] - 2024年外包生产成本占比达48.3% 较2022年20.2%显著提升 [9] 股权结构与分红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股1.6% 合计控制90.16%股份 [4][5] - 2022-2025年累计分红6150万元 其中2024年单年分红1800万元 [7] 供应链与生产模式 - 2025年前四个月向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17.6% 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达52.1% [7] - OEM生产占比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65.5% [8] - 外包生产成本占比从2022年20.2%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47.1% [9] 产品质量与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1880条相关投诉 涉及质量问题 退款退货 虚假宣传等问题 [9] - 具体案例显示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与客服态度差 [11]
马云带火的「自行车爱马仕」,二手炒到15万
36氪· 2025-07-23 00:06
马云同款自行车引发关注 -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夜骑英国品牌BROMPTON折叠自行车引发大众讨论 该款"C Line流光紫清漆"产品淘宝售价1 85万元 [5][6] - 视频发布后24小时内BROMPTON旗舰店咨询量达40-50人 该款产品自2025年春季上架以来累计售出超80件 [7] - 二手市场部分限量款溢价严重 全球限量150辆的车型二手价达15万元 较发售价溢价近十倍 [8] BROMPTON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被称为自行车界"爱马仕" 入门款售价超万元 中国市场产品价格区间1 15万-4 45万元 [10] - 采用手工焊接工艺 年产量仅超100万辆 80%产品用于出口 [12] - 2020-2023财年全球营收从6000万英镑(5 7亿元)增至1 31亿英镑(12 61亿元) [12] - 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供给配额从2018年800台增至2 8万台 占全球1/3 [13]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5年初骑行热降温 高端品牌开始降价 崔克部分车型降价50% 迪卡侬某款从2 9万元降至2 2万元 [16] - 国产品牌崛起 喜德盛京东销售额领先 骓特和佳沃销量大增 [17] - 抖音折叠自行车销量前三均为国货 价格区间388-410元 [19] - BROMPTON2024财年全球销售额下降5 3%至1 226亿英镑(11 74亿元) 利润从1070万英镑(1 03亿元)暴跌至4602英镑(4 43万元) [21] 行业趋势与挑战 - 行业高估需求导致库存过剩 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面临动荡 [22] - 公司正通过新建亚洲供应链和推出电动自行车等新产品应对挑战 [22] - 中国市场消费者年龄较欧美更年轻 集中在28-40岁区间 [13]
新股消息 | 大行科工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达26.3%
智通财经网· 2025-07-22 22:53
上市申请 - 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这是该公司今年第二次递表 [1] 公司概况 - 大行科工是一家著名的折叠自行车公司,其大行品牌由韩德玮博士于1982年创立,拥有逾40年发展历史 [3] - 按2024年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达26.3%,按零售额计市场份额为36.5%,处于领先地位 [3] - 公司产品组合已从折叠自行车扩展到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截至2025年4月30日提供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3] 研发与技术 - 公司持续投资研发,截至2025年4月30日在中国内地拥有113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 [4] - 公司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的品牌,通过共享360项目授权了18名和16名同业使用其专利技术和大行品牌 [4] 销售网络 - 公司建立了全面高效的销售和经销网络,截至2025年4月30日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680个零售点 [4] - 公司已扩展至在线渠道,包括京东、天猫、抖音及拼多多等主要电商及社交媒体平台 [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产品在另外2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包括东南亚、美国和欧洲,但占整体销售比例较小 [4] 业务增长 - 公司销量从2022年的148,956辆增至2024年的229,525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4.1% [5]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销量为93,398辆,较2024年同期的63,758辆增长46.5% [6]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人民币,2025年截至4月30日止四个月收入为1.85亿元人民币 [6] - 同期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2152.8万元人民币 [6] - 2024年度毛利为1.487亿元,较2023年度的1.015亿元增长46.5% [7] - 2024年度研发开支为1755.3万元,较2023年度的1066.7万元增长64.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