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吉林:支持文化领域大模型建设,开发文旅元宇宙应用场景
快讯· 2025-07-22 02:52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 到"十五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 - 制定出台"十五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 产业集群培育 - 以影视动漫出版等业态为主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集群 [1] - 力争打造3个百亿级规模的主导产业 [1] 长春市文化定位 - 推动长春市建设汽车文化名城世界电影之都创意设计中心 [1] 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 深挖长白山冰雪东北抗联民俗人参等文化资源 [1] - 围绕松花石雕刻满族刺绣等培育非遗工坊集群 [1] - 打造"一县一品"特色文旅IP [1] 数字化建设 - 推进吉林省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 [1] - 实施文化科技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新闻传播文旅融合等五项数字化转型行动 [1] 数字技术应用 - 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创领域广泛应用 [1] - 支持文化领域大模型建设 [1] - 开发文旅元宇宙应用场景 [1]
湖南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这个“加法” 何以产生“乘法”效应(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21 22:10
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业态 - 数字文博平台山海APP上线10个月完成3万件文物数字化采集并拥有3000万用户 [1] - 音乐节目《歌手2025》采用虚拟座席与实时反馈技术实现AR云入场体验 [1] - 芒果数智算法使文物采集效率提升且成本下降80% [2] - 京东方艺云类纸显示屏实现艺术还原与智能交互 去年数字文博合作营收超15亿元 [2] 虚拟制片技术突破 - 创壹科技虚拟制片短剧《柒两人生》播放量超5亿次 拍摄周期仅14天 [2] - XR虚拟影棚技术替代传统实景搭建 实现数字场景快速切换 [2] - 第二代时空凝结系统技术应用于体育转播和大型晚会等新场景 [6] 音视频产业规模增长 - 2024年湖南省音视频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达2827.6亿元 同比增长9.7% [3] - 马栏山园区聚集5家上市公司、202家规上企业及166家高新技术企业 [6] - 带动4000余家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6] 数字文保技术应用 - 采用光度立体采集与AI数字修复技术以0.01毫米精度还原浯溪摩崖石刻 [4] - 建成摩崖石刻专题数字体验馆实现4K级文物展示 [4] - 传统花鼓戏《新刘海砍樵》通过沉浸式舞台改造获得市场认可 [4] 技术基础设施升级 - 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实现5分钟中文短剧1分钟内英语翻译 [6] - 云网算新设施支持超高速传输与5G云送审模式 [7] - 本地拍摄异地协同制作成为行业常态 [7] 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 设立总规模3000亿元金芙蓉基金专设文化科技融合子基金 [7] - 引入专业仲裁院与知识产权审判庭强化制度保障 [7] - 建立部省联动机制与专班推进机制支持产业发展 [6][7]
世界文学之都评估获“优秀”等次——
南京日报· 2025-07-21 02:26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秘书处发布评估报告,南京在获评世界文学之都 后的首次四年期(2020—2023年度)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 南京自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年会、主动发起倡议、深化与其他国家 的文学之都合作,让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江南文化历史在世界级的交流平台上得到展示,赢得广泛认可与 赞誉。 7月21日,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作为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 学之都,南京以文会友,不断推动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可读可赏,文学气息浸润城市肌理 2019年,南京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的报告中,将南京比喻成"一位痴心不改的阅读 者",崇尚文学、热爱读书是其独有的精神气质。 在南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景观,可读性和可赏性俱佳,文学气息浸润城市肌理。在身心沉 浸中,人们对这座城市更具有认同感,世界文学之都形象越发深入人心。 从"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001号——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放以来,南京已授牌1000余个"文 都空间"网络。在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实施中,钟山文学馆、津逮楼、长干里等文化景点、 故居纪念馆、书店文 ...
镇江佛山来苏游客可免费游览40余景区
苏州日报· 2025-07-18 23:58
赛事活动 - 中甲联赛苏州东吴迎战佛山南狮 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七轮苏州队对阵镇江队将于7月19日至20日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 [1] - 两场足球对决将接连上演 进一步高涨苏州球迷的足球热情 [1] 观赛福利 - 镇江市和佛山市来苏游客可凭本人身份证免费游览苏州超过40家景区 [1] - 苏州一批酒店 旅游项目推出优惠活动 [1] 主题市集 - "苏州银行·苏州超级夜"主题市集将在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西广场亮相 [1] - 市集每天16:00至22:30开市 由苏州银行冠名赞助 [1] - 苏州日报社 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联合打造 邮政储蓄银行苏州分行 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联合赞助 [1] - 苏州市总工会 苏州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大力支持 [1] 市集特色 - 32平方米超大屏幕直播赛事 打造"第二现场" [1] - 60余个主题摊位营造精彩夜生活 释放消费活力 [1] - 现场设有32平方米LED巨屏与专业音响 [2] - 苏州餐饮商户联手推出酒水 羊肉串 小龙虾等"观赛伴侣" [2] 地方特色展示 - 苏州提供糕团 绿豆汤 蜜饯等传统美食和苏绣等苏作精品 [2] - 镇江将在周日分批次赠送2000份锅盖面 [2] - 苏州本地最当季鲜果农产品为市民游客送上夏日专属滋味 [2] 科技元素 - "春晚同款"机器人和添可的炒菜机器人将携手亮相 [2]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长江日报· 2025-07-17 13:59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1] - 文化产业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2] - 文化产业对优结构、促转型、扩消费、增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 产业现状与优势 - 武汉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科教人才优势突出 [2] - 近年来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业态持续升级,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2] - 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产业发展方向 - 强化产业思维、市场意识,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市场化经营机制 [3] - 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3] -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提升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 [3] - 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电子竞技、沉浸式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产业 [3] - 推动文化和旅游、商业、演艺、体育、工业等交叉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坚持科技赋能,抢抓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3]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文化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3] -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3] 市场主体培育 - 壮大经营主体,吸引积聚具备行业影响力、产业带动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 [3] - 大力培育扶持文化类中小微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 [3] - 营造一流生态,加强金融、人才、数据、场景等要素保障,高水平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3] 政策与组织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 [4] - 强化政策支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推动政策迭代升级 [4] - 坚持正确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弘扬真善美、激发正能量 [4]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02: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
建德:“渔歌新唱”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杭州日报· 2025-07-14 03:23
乡村振兴与文化赋能 - 建德市三都镇通过"音醉三都·嗨FUN一夏"音乐季开幕式展示文化特派员制度一周年成果,以音乐为纽带激活乡村活力,现场政、校、企、民四方协同推动文旅项目签约落地 [5][6]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与三都镇建立"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佰跃国际旅行社签约音乐研学项目计划年引流超5000人次,江野城外烧烤露营基地与骑行驿站项目构建"音乐+户外"消费场景 [6] - 青柑茶合作开发项目整合建德妇幼保健院科研资源与本地农场,中国水利水电一局五公司支持"山里朋友"青创团队创业,推动人才从"进村指导"转向"驻村深耕" [6] 音乐产业与文旅融合 - 原创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首演融合建德民歌、九姓渔民历史及生活器具演奏,创新演绎渔村文化,提升乡村精神内涵 [7] - 三都镇构建"音乐生活圈",建成乡村音乐学校、录音棚等阵地集群,联动高校培养120余名乡土文艺人才,6名知名音乐人担任"文艺村长" [8] - 首发"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研学路线,串联镇头村音乐学校等特色站点,推出"六个一"体验套餐(演出、渔家酒水、麻糍、婚俗照、录歌、演唱会)深化"音乐+"业态 [9] 政校企合作与品牌建设 - 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制度深化校地合作,杭师大音乐学院等高校资源开设器乐培训班并举办乡村音乐会,形成"三江口村艺"大赛等品牌活动 [8] - 三都镇党委书记方睿强调文化特派员机制下政校企民协同模式是乡村振兴引擎,未来将通过音乐品牌持续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9]
浙江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00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浙江杭州启动拱宸桥数字化保护项目 使用无人机 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采集数据 并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拱宸桥"搬"到数字世界 [1] - 数字化成果为后续研究保护 公众教育 展陈展示等提供科学支撑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通过裸眼三维技术呈现数字拱宸桥 [1][2] - 温州推出文物保护"云端守卫"应用 融合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 绍兴基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虚拟现实应用 [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 杭州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驻企业涵盖游戏动漫 影视传媒等领域 2024年社区企业营收达35亿元 [2] - 企业运用AI工具生成海外短剧海报 通过调整广角镜头和提高分辨率优化设计效果 [2] - 浙江从搭建平台 布局攻关等方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文化创作 传播和体验升级 [2]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 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AI交互 激光追踪等技术打造"光影+科技+艺术"体验 实现从胶片仓库到文化新场景的转型 [3] - 项目整合精品内容生产 场景智能制作和复合文化体验 提供宇航员生活 古代茶坊 中世纪欧洲等沉浸式体验 [3] - 浙江建立线上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联动14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和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覆盖3万从业人员和234万文化志愿者 [3]
瞄准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 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7-12 02:44
品牌塑造 - 以"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为牵引 擦亮城市文旅名片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1][2] - 建设城市消费地标 打造"蜀都味、中国潮、国际范"消费活力区 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 [2] 产业打造 - 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 从文化产业、特色商业、现代旅游、体育赛事及高能级产业载体和经营主体5方面发力 [1][2] - 推动文商旅体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 目标202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旅游总花费470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1800亿元 [1] 场景供给 - 从都市、山水、乡村三维度构建全空间融合场景 包括都市烟火乐活场景、"八街九坊十景"建设、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 [2] - 拓展绿水青山乐游场景 挖掘龙门山、龙泉山、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 创新和美乡村乐享场景 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 [2] 发展目标 - 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1.2万亿元 "三城三都"影响力持续增强 [1] - 2030年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能级迈上新台阶 [1] 市场拓展 - 通过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蓉品蓉企出川出海拓展内外循环市场空间 [3]
齐鲁文化大模型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齐鲁晚报网· 2025-07-09 15:39
齐鲁文化大模型项目入选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 - 齐鲁文化大模型项目入选2025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为全省文化领域唯一入选项目 [1] -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是全省最高层次科研项目之一 聚焦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 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 [1] - 该项目被写入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并获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 是山东唯一文化类大模型 [1] 齐鲁文化大模型的技术架构与功能 - 项目采用"一底、三层、四库"架构 作为全省文化数字化和数据业务化的技术基座 [1] - 集成八大核心功能:文化基因解码 知识问答 历史名人对话 关系图谱编织 AB路径探索 时空地图推演 自然景观复刻 文化产品创作 [1] - 项目一期开发成果显著 已上线公测 将构建N种体验新生态 [1]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的战略定位 - 公司是省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 由大众报业集团出资设立 肩负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山东文化强省战略的职责 [2] - 作为山东文化产业核心运营主体 负责推进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 涵盖算力网络 数据贯通 科技研发 应用呈现等领域 [2] - 公司致力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引领山东文化"两创"发展 [2] 公司未来发展计划 - 将以入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统筹全省文化资源 [2] - 重点深化大模型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开发 打造全省文化数字化技术底座 [2] - 全面参与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手段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