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博物馆文物防震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立项
新华社· 2025-09-19 21:58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2025年年会9月19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并牵头研制的文化遗产保护领 域第一个国际标准"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经正式立项。我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 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和"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 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文物防震工作组召集人葛家琪介绍,馆藏文物防震标准编制计划自2008年提出,此后系统开展试 验研究,进行建筑、设备和文物保护等跨行业联合技术攻关。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对近年强地震频发的我国西南、西北等地的20余个博 物馆中的近2万件馆藏文物,实施防震保护项目,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的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性。 据悉,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工作范围是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保护修复过程中术语、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2个参与成员国,16个观察成员国。本届年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主 ...
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通过立项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通过立项 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开幕式19日在北 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项。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主任曲亮介绍,作为文化遗产保 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 项,该提案是针对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中对防震领域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 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 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标准研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博物馆文物防震的提案人,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表示,团队在近年 强地震频发的中国西南、西北等地20余个博物馆中实施了防震保护项目,其中3个博物馆经历了6.2级以 上强地震考验,其馆藏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中国馆藏 ...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发布
陕西日报· 2025-09-18 23:05
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发布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1] - 案例集收录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项代表性数字化案例[1] - 全球征集阶段收到近200项申报案例[1] 秦兵马俑数字化修复技术案例 - 西北大学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的"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案例"入选案例集[1] - 创新构建AI驱动的破损文物数字化修复体系[1] - 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智能碎片匹配、虚拟—实体双轨修复等技术突破[1] - 解决传统手工修复效率低、误差多、依赖经验的痛点[1] - 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与算法协同转型[1] 案例集价值与意义 - 案例集展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1] - 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提供宝贵经验[1] - 是对现阶段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重要回溯和面向未来的实践参考[2] - 旨在促进各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2] - 推动创新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应用[2]
智汇伙伴走进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财富在线· 2025-09-17 09:27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于9月16日至1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2] - 论坛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涵盖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 [2] 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 陕西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 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 包含3处9个点的世界文化遗产 [3] - 西安作为论坛举办地 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 现存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 [5] 数字技术应用案例 - 三星堆古蜀文物通过裸眼3D呈现 敦煌壁画通过超高清数字化还原 秦陵地宫通过XR技术实现虚拟穿越体验 [6] - AI技术用于智能修复破损古籍字画 XR设备提供沉浸式楚文化体验 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 [6]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实现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5] 行业发展趋势 - VR、AI、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留存转向动态创新 利用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可视性特质注入新活力 [6] - 数字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全球近百项成果在论坛集中展示 包括数字敦煌、AI修复等技术应用 [6] 平台与计划发展 - 智汇伙伴计划自2017年起搭建国际平台 链接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资源 [7] - 恒益传承品牌IP组织故宫、首都博物馆线下活动 2024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活动展示数智技术构建的沉浸式"辉煌中轴"体验空间 [8] - 计划未来深化恒益传承系列活动 探索多元化合作路径 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9]
“走读中国”国际媒体团探访西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实践
环球网· 2025-09-17 07:57
9月15日,"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记者团走进古都西安,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11个国家的12位记者探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大唐不夜城,深入考古现场、漫步唐风街区,在千年文物与现代文旅的碰撞中,见证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创新中的实践探 索。 考古现场 科技展示:兵马俑坑里的 "时间胶囊" 密码 步入大唐不夜城核心区域,一座融合唐代斗拱形制与现代玻璃幕墙的建筑格外醒目——大唐不夜城巧克力博物馆正以"可食用的历史"为主题,吸引各国记者 开启味觉与文化的双重探索。博物馆以唐代饮食文化为脉络,通过3000余件巧克力艺术装置,还原"胡人献饼"、"贵妃品酥"等历史场景。 最令记者们惊叹的是"长安舆图沙盘"参观区,通体用巧克力制成的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貌尽收眼底,万方来朝,宾客如云。兼收并蓄的唐长安城促进了各 国、各民族的文化交往、经济往来。白俄罗斯记者阿纳斯塔西娅·布涅辛娜(音)对巧克力博物馆的展品印象深刻,购买并品尝了独具特色的巧克力啤酒。 走过了兵马俑和大唐不夜城的阿纳斯塔西娅表示,来到中国"中心点"西安也许是许多人一生仅此一次的经历,因此跟兵马俑合影、穿传统服饰逛街、购买 ...
陕西: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陕西日报· 2025-09-17 00:37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完成13.74公里三维建模 构建厘米级高精度全域数据模型[3]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兵马俑实施毫米级精度数字化采集 收录纹理及残片信息[4] - 广泛采用高光谱成像和AI图像识别技术 实现文物从肉眼观察到精准监测的跨越[4] 数字化平台与标准体系建设 - 出台省级标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规程》 上线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4] - 建成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及地市分中心 推动全省文物资源集中存储与共享[4]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和应急管理功能[3][4] 沉浸式体验与文旅融合创新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壁画那边是唐朝》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5] - 西安碑林博物馆应用AR技术 裸眼3D展示和触摸互动装置提升观展体验[5] - 2024年西安市接待游客3.06亿人次 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经济引擎[5] 文创开发与数字化传播 - 成立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 举办文物数字文创大赛[5] - 非遗文创产品绒馍馍和咸阳茯茶通过数字化营销实现产业化发展[5] - 形成西安汉服体验之都IP 创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5]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深度参与多国联合考古 大遗址保护及国际文物修复项目[6][7] - 与中亚国家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新路径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7] - 高校与科研机构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7]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陕西省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强调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7] - 系统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活化 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2][4]
好评中国|数字化赋能,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生机
环球网· 2025-09-16 09:13
网联世界,数暖生活。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持续丰富 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夯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支撑起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比如,随着数字技术日 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新机遇。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将推动文化创新持续发展。在技术赋能下,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 网络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也正在加速出海步伐。 做好数字化文章,更好呈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本真面貌和丰富内涵。借助数字科技,有助于打破学科壁 垒,促进跨界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次论坛围绕"保护 传承""技术 创新""产业 赋能""开放 共治"四个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新路 径;还将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 修班,搭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互联网+"语境下,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更好地发 ...
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新华网· 2025-09-16 01:02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古都西安历史变迁的见证,西安城墙经历了沧桑洗礼,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2023年以来,西安城墙建立了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方舱 综合管理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测绘扫描等先进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数据的融合 共享,为城墙保护竖起了"数智盾牌"。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西安城墙南段东侧景色(9月12日摄)。 【1】 【2】 【3】 【4】 ...
(文化中国行)“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9:17
中新社兰州9月14日电 题:"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周末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游人如织,皆为一睹麦积山悬崖峭壁上那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这抹治 愈人心的笑容,在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精心呵护下,重焕生机,续写千年传奇。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仍存洞窟221个、造像3938件、壁画 1000余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众多灵动温婉的佛像微笑, 构成了其标志性特征,被称作"东方微笑",也成为麦积山石窟独特的文化IP。 14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已开展4天。这一常设展览成为游客参观麦积山 石窟的"序厅",也是解锁千年微笑永葆青春的注脚。 9月2日,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牟常有(左)和徒弟李浩亮(右)正在进行修复工作。中新社记者 丁思 摄 拾级而上,在第133窟内,59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高级文物修复师牟常有,正和30岁 的徒弟李浩亮蹲坐在塑像旁,低声交流修复细节。今年是牟常有从事修复工作的第40年。 "每尊塑像皆有生命,我们要用耐心和细心,为它们把脉问诊,延续生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陕西日报· 2025-09-14 00:00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召开 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 [1] - 论坛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 - 论坛邀请国际组织高级别代表 各国相关政府部门部长级官员 有关国家驻华使节 文博文化领域领军企业和行业机构高级别代表以及知名专家学者 [1] 论坛筹备与背景 - 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 - 去年4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了数字丝路发展论坛 今年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是数字丝路建设的深化拓展 [2] -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积淀深厚 文化资源富集 文化遗产密度大 数量多 等级高 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1] 战略与目标 - 陕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注重内涵式传承 开展活态化利用 [1] - 陕西主动拥抱新技术 积极应用新手段 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建设 信息化转型 [1] - 论坛旨在携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路径 共同谱写数字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1] 预期影响 - 论坛将加深陕西与世界的沟通了解 扩大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2] - 陕西将以论坛为契机广泛与各界加强交流对话 更有效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2] -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化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