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星空有约|我国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开建
新华社· 2025-06-21 05:09
望远镜建设项目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和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 [2] - 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2] - 4.2米望远镜计划于2027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和首台4米级单镜面通用精测天文望远镜 [2] - 4.2米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四大特点 [2] - 2.5米望远镜计划于2026年建成,将是我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4] 望远镜功能特点 - 4.2米望远镜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2] - 4.2米望远镜将服务于我国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 [2] - 2.5米望远镜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测需求 [4] - 2.5米望远镜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4] - 两台望远镜将协同开展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 [4][6] 望远镜分工 - 2.5米望远镜侧重近距离目标、视运动速度快的天体 [6] - 4.2米望远镜将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6] 项目意义 -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国在天文学观测和航天应用方面的能力 [8] - 项目将为我国天文学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 [8] - 项目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基本天文学和太阳系天体高精度观测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 [8] 观测基地 - 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 [8] - 基地平均海拔约4000米,天文观测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8]
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开建 建成后将实现多个“第一”
快讯· 2025-06-21 04:33
望远镜建设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建设4 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 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 [1] - 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为太阳系天体观测 在观测技术手段上相互补充 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 [1] - 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 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1] - 2027年建成后 4 2米望远镜将成为我国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也是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科学意义 - 该项目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将为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1] - 两台望远镜的协同工作将提升我国在太阳系天体观测领域的技术水平 [1]
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科技日报· 2025-06-17 00:51
银河系中心黑洞研究 - 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神经网络解析黑洞奥秘 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可能正在以接近理论极限的速度旋转 [1] - 研究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 美国莫格里奇研究所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建的高吞吐量计算中心完成超过1200万次模拟运算 [1] - 黑洞辐射主要源自吸积盘中的高温电子 而非传统认为的喷流现象 颠覆了长期存在的理论 [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最新研究将数千万个数据文件输入贝叶斯神经网络 创新方法能更精准量化不确定性 使EHT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比对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2] - 高通量计算技术由数千台计算机组成 通过自动化流程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正助力全球数百个科研项目 [1] 黑洞观测发现 -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转速或已达物理极限 吸积盘内磁场的表现与理论模型不吻合 [2] -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公布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 2022年揭开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面纱 但图像背后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1]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
快讯· 2025-06-12 23:27
天文观测技术突破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地面望远镜观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 [1] - 该信号揭示了宇宙诞生后仅几亿年时的状态 这一时期被称为"宇宙黎明" [1] - 这是首次通过地基设备探测到原本被认为只能由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微弱信号 [1] 科研成果发表 - 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1] - 标志着地面望远镜在天文观测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22 00:01
星系相关函数研究 - 星系相关函数是研究宇宙学、星系形成及暗物质本质的基本工具 质量更大、颜色更红且更紧凑的星系在空间中具有更强聚集性 这些现象可从冷暗物质(CDM)晕的形成历史和质量角度解释 [2] 矮星系聚集现象发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慧元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 发现孤立、弥散且呈蓝色的矮星系存在超预期的强大规模聚集现象 其聚集程度与大质量星系群相当 远超其晕质量的理论预期 [4] - 该现象仅在年龄较大的低质量晕中形成弥散矮星系时 才能与标准ΛCDM宇宙学模拟的晕聚集偏差一致 现有ΛCDM框架下的星系演化模型无法重现此模式 [4] 暗物质理论启示 - 研究结果可通过假设暗物质存在自相互作用得到合理解释 表明需重新审视暗物质性质 为构建更可行的星系形成模型提供新线索 [4] 论文信息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标题为《Unexpected clustering pattern in dwarf galaxies challenges formation models》 论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20-z [5]
“我们能够实现对伽马暴观测‘天数天算’了!”
广西日报· 2025-05-18 04:07
伽马暴观测技术突破 - 广西大学主导研制的CXPD03、04系列立方星成功发射 实现伽马暴观测"天数天算"模式 突破传统"天数地算"需地面分析的局限 [1] - 新型观测技术利用星载智能计算机和星间智能网络 可快速调度邻近卫星协同观测 自动完成目标分类及分析 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1] - 观测能力覆盖伽马暴持续时间0 1—1000秒 通过联合探测矩阵提高数据利用率 避免单一视场观测造成的数据浪费 [1] 立方星发射进展 - CXPD02系列立方星于5月17日通过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发射 与前期03、04系列共同构成4颗卫星的观测网络 [2] - 发射地点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 采用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平台 [1][2] - 项目由广西大学联合国内专业院所历时10年攻关 实现从核心器件到星载智能系统的全链条自主研制 [2] 科研应用价值 - 新技术将推动黑洞形成、宇宙早期演化等天体物理现象的研究 提供更高效的观测数据支持 [1] - 立方星星座构建的协同观测能力 为后续全面开展伽马暴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18岁高中生唯一作者发顶刊,用AI发现150万个新天体
虎嗅· 2025-05-12 01:42
一个年仅18岁的高中生,独立操刀人生首个科研项目,就作为唯一作者在天文学领域的顶刊发表论文,并且凭此夺得重要科学奖项。这不是励志故事中的文 学情节,而是现实世界中的真人真事。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小叶 18岁高中生Matteo Paz的科研生涯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取得了令人羡艳的成就:自己的首个科研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领域颇具影响力《天文学杂志》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该刊创刊于1849年,是天文学领域历史最悠久、持续出版的专业期刊之一,长期以来积累了极高的学术声誉。 而且,凭借这一成果,Paz摘得了曾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誉为"美国科学界超级碗"的再生元科学人才奖(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以下简称STS) 桂冠,并荣获高达25万美元的奖金。 求知若渴的学生 Matteo Paz就读于美国加州帕萨德纳市的一所高中,世界最顶尖的百年理工类科学研究型高等学府——加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加州理工")便坐落于该 市,整座城市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从小学开始,Paz的母亲就定期带他去参加加州理工举办的免费天 ...
这面太空超强“反射镜”,实现新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05-01 10:08
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在白天对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卫星激光测距,标志着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1] - 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仅重1.3kg,采用大口径单角锥设计,具有反射能力强、精度高、轻量化等优点 [3][6] - 科研团队攻克了速差匹配远场衍射设计、微弧度级角锥二面角控制、低温差镜体被动热控等关键技术 [3] 技术特点 - 新一代激光角反射器如同一面超强反射"镜面",确保激光信号能高效原路返回地面激光站 [6] - 该技术有效拓展了观测窗口,解决了白天受太阳光影响导致回波信号难以识别的问题 [3][6] - 综合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将支撑地月空间和深空探索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等重大工程 [6] 试验细节 - 试验于2025年4月27日由"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团队成功开展 [1]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利用地基测轨数据形成高精度轨道预报,引导激光观测站准确跟踪瞄准卫星 [6] - 遮光筒设计是试验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