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

搜索文档
白沙推出3个乡村文旅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8-12 01:04
项目规划 - 白沙黎族自治县各乡镇结合特色产业、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推出3个乡村文旅项目 [1] - 元门乡南训咖啡驿站项目依托陨石坑资源建设咖啡种植园及驿站 [1] - 邦溪镇坡鹿天地研学项目拟建设研学基地 包含科普馆、VR体验馆、坡鹿课堂及艺术收藏馆 [1] - 阜龙乡白准同心岛研学项目计划建设手工扎染房、热带植物景观、红色教育基地及民俗文化收藏馆 [1] 项目影响 - 项目建成后将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1] - 为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白沙段)游客提供休闲打卡及风土人文体验场所 [1]
昆山将建立地名专家库
苏州日报· 2025-08-12 00:12
地名专家库建设 - 昆山计划公开遴选约40名地名专家成立地名专家库为重大地名决策提供智力支撑[1] - 该举措旨在增强地名管理的社会参与度[1] 乡村地名试点成果 - 昆山被评为2024年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1] - 昆山整合20余家成员单位统筹"市镇村"三级资源推进乡村地名管理[1] - 完成700余座存量框架道路桥涵短隧名称确认实现149万张数字门牌全域覆盖[2] - 完成37条乡村道路29座乡村桥梁命名调整[2] 文旅融合发展 - 昆山推动地名元素与江南农耕文化融合地名保护与乡村文旅共荣[1] - 巴城镇武神潭村依托孙武"八卦水城"文旅品牌打造地名文旅路线文化长廊特色标识[2] - 规划横纵12条乡村道路的"武字"和"村字"系列地名[2] 传统村落保护 - 昆山被评为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1] - 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7个村入选省传统村落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 示范村建设 - 张浦镇尚明甸村千灯镇歇马桥村成为"乡村著名行动"示范村[1] - 通过示范村效应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1]
延庆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启动,市民品“玉米宴”可抽景区门票
新京报· 2025-08-10 22:47
行业动态 - 2025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分会在延庆区旧县镇举办,主题为"旧县鲜玉,引领未来" [1] - 大会面向全国征集了139个国内最新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包括农科糯323、京紫糯519、飞花336等 [1] - 由3位专家与15名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适宜在延庆种植的"三十佳"品种,评选标准包括群体表现、抗病虫性、抗逆性等田间表现,以及色泽、风味、糯性等蒸煮品质 [1] 品种评选 - 从139个品种中分别评审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三个品类中最适宜在延庆区本地生长的品种 [1] - 评选过程采用田间评价与室内品鉴相结合的方式 [1] 产业交流 - 大会邀请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及企业代表进行产业赋能交流发言 [1] - 专家分享了鲜食玉米产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涵盖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 [1] 文旅活动 - 鲜食玉米节分会场以"品鲜食玉米、赏田园风光、享乡村乐趣"为主题,串联百亩鲜食玉米迷宫、千亩绿色种植基地、有机农产品市集等特色场景 [2] - 活动融合旧县玉米宴、龙庆峡胜景与云瀑灯影,提供"游、观、购、食、赏"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体验 [2] - 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同步开启,主会场设在旧县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分会场设在中顺合作社、自游自在民宿、云瀑沟景区 [2] 促销活动 - 8月10日至9月30日期间推出吃"玉米宴"抽取龙庆峡景区免费门票、夜市消费抵顶当日游门票、购买有机绿色农产品送鲜食玉米等系列优惠活动 [2] - 活动实现农、文、旅、采、购、游深度融合 [2]
薄弱村变身富裕村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公司信贷支持 - 吴兴农商银行为义皋村发放"美丽乡村贷"和"强村贷"等改造提升类贷款100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处置、道路交通及文化设施改造[1] - 该行提供300万元"抗疫支农贷"支持当地农业经营者应对疫情影响并扩大"红美人"柑橘种植规模100亩[2] - 银行在村口设立丰收驿站提供转账汇款、小额存取款、水电费缴存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并计划融入快递收寄和便民小店等民生服务[3] 乡村经济发展成效 - 义皋村2024年实现村级经营性收入308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 较此前翻数倍[1] - 通过"以农带游、以游促商"融合发展模式 近2000亩可用耕地种垦率获得提升[1] - 吸引农业项目投资人转型生态农业 引进上海技术开展"稻虾共养"立体生态混养[2] 文旅产业建设 - 该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多项荣誉[3] - 形成"太湖溇港第一村"文旅IP 文化展示馆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3] - 完成两期共319户农户拆迁安置和20间老年过渡房安置工作[3] 环境治理成果 - 原有河道整治贯通 从水环境污染严重转变为生态美、古韵美、人文美的景观村落[1][2] - 从空心村转变为旅游富裕村 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1][3]
天津津南: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05
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张 - 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 [1] 品种研发与创新 - 试种津育1875和津育1992等新品种 同时天隆优619 金粳521 金粳618已大面积推广 [2] - 主栽品种包括金稻919 金稻939 津原U99 均经过实验室繁育和6年种植验证 [2] - 采用推广一代 试种一代 繁育一代同步进行的品种迭代策略 [2] 种业发展支持体系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 加强种源保护研发 [3] -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种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 [3] - 中国农业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产业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5年将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总量超6万亩 占耕地保有量50%以上 [4] - 形成会馆村核心区 黄台村示范区 操场河村拓展区的梯次种植布局 [4] 产业链升级改造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 碎米率降低10%以上 [5] - 包装流水线产能从每小时4吨提升至10吨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和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5] - 已投资建设12个产业集群项目 2025年新增2个项目 [5] 品牌价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达到每斤4-6元 [6] -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4个品牌认证 [7] - 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小站稻相关经营主体达118家 包括2家省级示范农场和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 开发稻耕文化体验 实现日夜有品四季有景的旅游模式 [7] - 盛坤家庭农场通过抖音引流 开展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带动稻米销售 [6] 产业战略定位 - 小站稻被列为津南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 [2] -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产业 [5] - 制定2025年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8]
围垦稻虾的“文化+”
杭州日报· 2025-07-22 02:51
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 - 党湾镇通过稻虾共养技术将围垦荒地转化为1100多亩的稻虾共养基地,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示范基地 [6] - 从500亩扩展到1100多亩的基地面积增长120%,体现农业转型的高效路径 [6] - 稻虾产业从1.0美食阶段升级至3.0复合场景,融合体育竞技、乡土展演等元素,形成文化IP [4][7] 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 - 2023年通过国际主播直播稻虾捕捞,吸引49万人次在线观看,推动全球传播 [8] - 整合2000亩稻田资源打造"稻虾湾"文旅目的地,强化农文旅链条协同 [8] - 成立"稻虾湾"强村公司,开发主题餐厅与乐享季活动,持续丰富IP内涵 [7] 产业链升级与经济效应 - 以稻虾IP为支点构建东西两大产业带:东部综合种养供应链与西部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9] - 2024年村级总资产达8.15亿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40万元以上 [9] - 农文旅融合带动庆丰村获30余项省级荣誉,村民收入与乡风文明同步提升 [10] 文明赋能与治理创新 - 围垦文化陈列馆通过VR技术接待超3万人次,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10] - 推行"湾豆"积分治理与乡风文明七大行动,深化文明实践伙伴计划 [11] - 全国文明镇称号十年之际,以文化IP串联实践站、产业基地形成文明体验线 [10][11] 战略启示 - 乡村振兴需结合资源与文化,党湾案例显示IP打造可激活集体记忆与产业势能 [13] - 围垦精神与稻虾生态的融合,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赋能的路径创新 [5][13]
“从细节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17 22:02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返乡青年黎伟通过改造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将60%空置率的星光村转型为特色民宿集群[2] - 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成立三大合作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并提升传统农业质量[3] - 通过庭院经济模式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入股,已带动200多名农户就业并创收270万元[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打造有机农业、研学实践、乡村民宿多元一体的产业体系,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3] -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如黄泥墙面、瓦罐门楼等,形成古色古香的民宿特色[3] - 正在建设养老社区项目,计划吸引城市养老群体形成新消费场景[5] 基层治理机制突破 - 通过党支部牵头激发内生动力,改变"干部干、村民看"为村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3] - 以自家院落为"试验田"示范改造,带动36座废弃院落完成特色改造[2][3] - 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手绘墙等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