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释放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内需、促消费观察(上篇)
新华社· 2025-09-28 03:21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释放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内需、促消费观察(上篇) 新华社记者翟伟、孟含琪、金津秀 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 必然要求""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技术驱动拓展消费场景,创新业态挖掘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纵观全国,消费 市场呈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深度转型。各地创新消费供给的新故事,不断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 与活力。 一条游船"划"出文旅新活力 "以为只是坐船游江,没想到戴上眼镜不仅能看到盛唐锦官城的巍峨城楼,还能看到优雅的仙鹤与 火红的凤凰在天空翱翔……太神奇了!"刚体验完成都"夜游锦江"MR(混合现实技术)数字游船项目, 游客陈龙赞不绝口。 "MR数字游船项目是科技赋能文旅的又一力作。"成都文旅集团"夜游锦江"项目营销负责人杨苛介 绍,游客戴上特制眼镜,就能"穿越"时空,"亲临"盛唐,与"市集"上的人物互动,沉浸式体验千年以前 的繁华市井。 对新项目的探索,缘于传统文旅项目的发展陷入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释放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内需、促消费观察(上篇)
新华社· 2025-09-28 03:05
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 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技术驱动拓展消费场景,创新业态挖掘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纵观全国,消费市场呈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深度转 型。各地创新消费供给的新故事,不断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特色夜间经济与生态文化深度融合,2018年,成都着手启动了"夜游锦江"项目。该项目力求实现生态、经济、美学三重价值 统一,既展现成都历史风貌,又凸显现代都市的生态魅力与人文活力。 "我们推陈出新打造'游船+科技'体验产品,推出MR数字游船项目,运用'空间定位+追踪技术',让游客实现了虚拟'穿越'。""夜游锦江"项目副 总经理代晖说。 这是"夜游锦江"河畔的东门码头市集。(成都文旅集团供图) 如今,MR数字游船项目已成为"夜游锦江"的亮点项目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25年上半年,项目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收入 约1980万元。 一条游船"划"出文旅新活力 "以为只是坐 ...
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 - 采用可逆式设计修缮崇正书院 全部采用可逆式设计 书廊被钢架架空 书柜与院墙留缝 古树四周预留空隙[2] - 旧书院改造为新书店后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旅游业发展 当地居民推荐率100% 游客停留时间达半天[2][3] - 同步改造周边片区 老建筑修旧如旧举办展览 腾退广场举办假日集市 形成文旅集聚效应[2] 业态选择与运营特征 - 餐饮民宿成为主流业态 符合游客刚需 占比达主导地位 通过餐饮民宿可感受古城韵味[6] - 书店运营保留古建原生态 与松鼠蝙蝠共存 清晨需清理蝙蝠粪便 松鼠常穿堂过屋弄乱文创产品[3] - 博物馆计划引入旅拍下午茶等新业态 目前日均游客300-500人 周末达1000人 仍需财政补助[8][9] 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修缮经营 要求符合"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故"原则[6] - 改造成本高于新建 民宿拆除违建钢结构棚子 保留历史山门假山[6] - 实行先易后难开发策略 优先整租公房示范 再引导经营者参与 原有居民占比保持90%[7] 政府管控与资金投入 - 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2亿元 实施三期古城保护性恢复工程 完成道路改造和管网更新[8] - 强制搬迁占用文保单位机构 拆除有碍风貌的违章建筑 新建三大文化广场[8] - 政府守住安全风貌底线 改善公共服务 不干预市场竞争 业态布局需避免过度商业化[6][9] 文物保护与空间改造 - 等觉寺大殿太阳宫完整保存 原作为医院中药房因防虫需求意外保护古建 现仅做展示区[8] - 新建展示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满足防火 外观保持青瓦白墙与传统风貌一致[8] - 博物馆保留部分空置院落 后续将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新功能[9]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听相声、品民俗 外国游客“买买买”不停 体验津津有味“国际范儿”
央视网· 2025-08-29 02:05
沿着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张自忠路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作为这座城市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 地,1100多家店铺如同散落的珍珠,让这条古韵十足的百年老街熠熠生辉,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这里打卡。 央视网消息:坐着邮轮来天津,听相声、品民俗,中西文化的融汇、传统现代的交织,新业态、新场景正在不断重塑着天津,打 造出一座独具"国际范儿"的消费中心城市。 钟书阁书店负责人介绍,书店日均客流量超过6000人次,节假日则可过万,其中有不少外国游客,尤其是实行免签政策后,来店 里的外国游客特别多,他们非常喜欢书店的店面风格和艺术氛围。 外出旅游少不了"买买买"。今年以来,天津完成首笔离境商店"即买即退"退税业务,市内免税店也将于今年开业。外国游客来到 这里购物方便又舒心。 巴基斯坦游客坦言,他很喜欢这里的传统文化,还有这条文化街,一切都太棒了。他会把在中国拍到的美食和文化的照片、视频 分享给朋友和家人,他们总是会说"看起来太赞了",中国真的太令人惊喜了。 随着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免签"朋友圈"扩容,从天津开启中国之旅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今年5月1日,天津国际 邮轮母港一次性迎来三艘国际邮 ...
城记 | 从文创潮到“嘉年华” 从上海书展看文化消费的“热辣滚烫”
新华财经· 2025-08-21 14:23
上海书展表现 - 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 [1] - 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 [1] - 全市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 [1] - 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 [1] 实体书店转型 - 新增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展区,20家江浙沪皖品牌书店首次集体进驻 [2] - 实体书店探索"书店+咖啡"业态结合及同城速递服务 [2] - 书店通过文化特色实现差异化:安庆书店结合黄梅戏、黄山书店主打徽墨歙砚、杭州南宋书房推出宋韵文创 [3] - 实体书店从零售场域延伸至书展平台,与出版社、文创品牌形成联动 [3] - 杭州南宋书房每日举办三场宋词"飞花令"活动,采用"书籍+文创+活动"融合模式 [4] 数字阅读发展 - 电子书占比持续下降,有声阅读占比上升 [6] - 七猫2024年10月上线免费听书App,2025年4月推出短剧App [9] - 喜马拉雅与超220家出版社及150家网文平台合作,覆盖99%互联网热读书目有声版 [9] - 喜马拉雅音频大模型"珠峰AI"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9] - 实体书与数字阅读形成动态平衡关系,热门网络文学作品仍走向纸质出版 [5] 文创经济表现 - 2025年书展文创销售收入1017万元,较2024年近500万元实现显著增长 [1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黑塞刺绣机车包"首发当日售罄 [10] - 上海中版图书公司日均文创销售额超万元 [11] - 七猫IP衍生策略延长作品生命周期,例如《第一瞳术师》实体书首印3.5万册 [11] 书展生态扩展 - 书展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等消费约1.81亿元 [12] - 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56.8万人,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 [12] - 南京东路商圈日均客流63.5万人,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3.95% [12] - 首次推出"阅界夜市",强化双主场与商圈联动 [12]
茑屋书店接连退场,比预期更匆忙
36氪· 2025-08-19 02:44
茑屋书店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 茑屋书店在中国采取轻资产模式,品牌方仅提供设计审核和供应链支持,门店成败高度依赖加盟方的选址和运营能力 [4][13] - 核心业态为"大体量+美学空间+复合零售",但进口艺术书和文创产品消费低频且客单价低,难以支撑运营成本 [4][6] - 日本本土的"生活方式生态"未能成功移植,中国门店多为"图书+文创+咖啡"单一组合,缺乏高频消费场景 [6][13] - 2020年提出千店目标,但截至2025年8月总门店数从15家收缩至11家,西安、天津、上海、成都4家门店已关闭 [8][13][15] 本土书店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内容驱动型 - 代表品牌单向空间拥有出版、媒体、活动等全链条内容生产能力,全国布局9家书店+2家酒馆+1家酒店 [16][17] - naive理想国依托出版品牌"理想国",通过5家书店+1家青旅实现文化沉浸体验,并与奢侈品牌跨界合作 [19][21] 垂类深耕型 - 卷宗书店专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联合全球230多家出版厂牌选书,7家门店均结合在地文化举办专业活动 [22][24][26] - 通过精准服务细分客群建立壁垒,专业领域消费者复购意愿强于普通客流 [26] 多元布局型 - 先锋书店在全国打造20家非标门店,如南京防空洞改造店、安徽古祠堂店等,单店成为文旅目的地 [27][29][31] - 每家门店均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叙事,形成"书店即景点"的独特竞争力 [29] 行业核心分野 - 成功书店不再追求规模化复制,而是通过内容积累(单向空间)、专业壁垒(卷宗)、在地化叙事(先锋)建立长期用户关系 [31][34] - 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转向"无法被线上替代的体验与连接",包括文化社群运营(单向)、专业圈层服务(卷宗)、文旅融合(先锋) [34] - 本土品牌通过"小而轻"(社区店)、"多触点"(酒馆/住宿)、"因地制宜"(文旅结合)等策略实现可持续运营,与茑屋的重成本模式形成对比 [33][34]
聊聊咖啡和大蒜,两者的演进关系
虎嗅· 2025-08-02 03:35
咖啡与大蒜的文化商业演进 - 咖啡与大蒜的二元对立本质是商业建构的产物 生物层面并无本质区别[4][5] - 北方大蒜喜剧(如马大帅)在文艺青年中的影响力已超越海派清口咖啡文化[2][3] - 商业价值存在于咖啡与大蒜形态的创新切换过程中 前现代社会依赖"大蒜"作为生存工具 温饱后催生"咖啡"类文化消费[6] 咖啡产业标准化进程 - 1960年代前咖啡处于低端农产品状态 仅有速溶工业咖啡[11] - 1970年代北美消费升级推动精品咖啡概念诞生 1982年SCA制定全球首个分级标准[12][13] - 星巴克1980年代引入意式浓缩+第三空间概念 完成现制咖啡价格锚定与品质意象塑造[15][16] - 第三浪潮咖啡(浅烘焙/风味多样化)推动独立品牌兴起 主流市场仍维持70%以上高毛利[22][24] 书店行业的咖啡化转型 - 茑屋书店从1983年音像租售店转型为2011年代官山T-SITE旗舰店 确立文艺品质空间定位[27][30] - 全球书店业态升级为"书店+咖啡+杂货+活动"复合模式 实现卖场向文化空间转变[31][32] 咖啡产业的大蒜化创新 - 瑞幸/库迪通过9块9定价策略实现50%毛利 砍掉环境服务等附加值[34][35] - 经济下行期高性价比策略有效消解消费者耻感 类似拼多多征服都市市场路径[37][38] - 大蒜化创新导致咖啡师职业光环消退 行业形象从第三空间降维至大排档水平[43][44] 商业创新模式对比 - 向咖创新(如iPhone)将1分货做成3分价值 创造美学溢价与品牌化[46][47] - 向蒜创新将3分货压缩至1分 实现销量倍增 但依赖向咖创新的基础[47] - 中国消费市场经历WTO后20年向咖升级 近年转向大蒜化降级创新[48][49]
探访京城“小而美”书店:让文化在社区生长,延续胡同温度
新京报· 2025-07-16 10:06
社区书店业态创新 - 突破传统售书功能,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涵盖京味文化传承、银发群体关怀、学术思想交流、高雅艺术普及等多元功能 [1] - 一方书庄作为丰台区城市更新项目,服务周边20多个社区约30万居民,形成"立体艺术殿堂"定位,包含3万册图书、咖啡区、儿童培训区、免费艺术展览空间及小剧场 [2] - 高频次文化活动成为社区纽带,每周举办2-4场读书会、艺术沙龙、音乐会等活动,已举办20余期音乐沙龙并邀请吕思清等顶尖艺术家 [3] 文化传承与业态融合 - 宣南书店定位为动态文化传播基站,运营宣南会馆、宣南剧场等3个演出场地,推动评书、相声、京韵大鼓等非遗传承 [4] - 构建"文化安澜围"微型生态圈,融合读书会、非遗研学、自行车俱乐部、猫咖、西餐厅等多元业态 [4] - PAGEONE花园胡同店采取"分层需求+跨界融合"策略,为银发族备本土记忆图书,为亲子家庭选优质童书,为游客提供京味文创 [10][11] 社区服务与公益延伸 - 卓尔书店设立"生命图书馆",涵盖老年心理、慢性病管理等14个学科主题书籍,并举办"生命关怀"主题活动 [5][6] - 为社区老人提供订书服务及全天候茶室纳凉空间,协助策划重阳节"银发读书会"已惠及300多位长者 [6] - 斯多格书乡设置免费阅读区,4000余种图书中80%为二手书,成为学者与社区居民的精神交流空间 [8][9] 空间运营与资源整合 - 一方书庄获得街道场地支持,计划推出图书借阅服务和小区旧书交换活动,提升文化服务可达性 [3] - 斯多格书乡利用庭园生态营造"天人合一"意境,成为连接高中生、退休教授等不同人群的天然纽带 [8] - PAGEONE花园胡同店通过旧书优惠专区、社区借阅服务降低阅读门槛,并与社区联办"书香润童心"活动 [11]
书店与餐厅融合经营,重庆刀锋书酒馆想在商业上走得更远
第一财经· 2025-07-08 14:44
书店运营模式转型 - 刀锋书酒馆新店采用餐饮与阅读1:1空间配置,一层为餐饮区,二层为书架和自习区,设有网红打卡点通天书架[4] - 解放碑店因餐饮区仅占40平方米(总300平方米)但贡献30%利润和40%销售额,新店调整策略扩大餐饮占比[9] - 公司改变分工模式,餐饮由合作伙伴日时夜影团队负责,自身专注选书、活动策划及文创设计[11] 实体书店商业困境与对策 - 实体书店卖书利润极低,直播卖书和网店尝试收入仅覆盖成本,餐饮成为核心盈利点[9] - 90%书店处于亏损状态,公司认为月净利润2万元远低于商业合理水平(目标7-8万元)[9] - 控制成本是关键策略,建议小型书店选址社区降低租金,限制规模至3000本书并减少服务项目[12][13] 创新产品与用户拓展 - 推出"定心丸"图书订阅计划(138元/月),结合书籍与文创品,通过问卷定制内容强化情绪价值[15] - 目标用户从传统读书人转向偶尔阅读人群,利用商场客流转化休息顾客为潜在读者[15] - 自媒体矩阵(B站14万粉+小红书6万粉)助力突破地理限制,推动全国范围的产品销售[15] 行业发展经验总结 - 书店短期易获读者认可但商业规模有限,需避免用1万用户经验套用百万级市场逻辑[12] - 700平方米新品牌"林中空地"因商场管理变动失败,2022年封控期间月亏损超3万元[12] - 成功要素包括时间积累的细节优化(如书籍陈列梗)和保持独特风格[11]
二十四小时营业商铺的为民账本(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3 22:08
24小时乡村书店 - 书店位于广东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面积300多平方米,配有活动室和阅读室,全天候开放并提供书籍购买和免费借阅服务[7] - 书店通过举办田间读书会、诗歌分享会等公益活动吸引亲子家庭和阅读爱好者,每月举办公益读书活动,形成良好口碑[6][8] - 经营模式从依赖教辅销售转向以研学活动和读书会收入为主,基本实现收支平衡[8] - 书店夜间采用无人值守模式,通过自助服务指引和电话支持满足读者需求,体现对乡村社区的信任[8][9] 24小时便利店(美宜佳) - 位于江苏南京市迈皋桥地铁站旁,日均客流500人次,日均营业额6000元,月利润约1万元[11][13] - 主要客群为周边5个社区的4万居民及地铁换乘乘客(日均10万人次),同时服务夜市消费者(每晚超5000人)[11] - 与社区合作设立"暖心驿站",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提供免费热水、充电等服务,日均接待户外工作者超40人次[12][14] 24小时社区便利店(唐久便利店) - 位于山西太原富力城小区,服务20多栋楼的老年居民,提供代缴费用、打印复印、送货上门等15项便民服务[15][16] - 通过智能终端扩展服务范围,计划新增送洗衣物、代缴物业费等,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16][17] - 店员与居民建立紧密联系,如冒雨送货、协助解决电子锁故障等,提升社区幸福指数[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