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森林理论

搜索文档
张笑宇:我们相对于AI,就是史前动物
36氪· 2025-08-12 10:49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关系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延续 汲取人类智慧并可能超越人类 但本质仍是人类产物 [2][3][15] - 超级智能可能单方面威胁人类生存 因人类无法对其构成有效制约 需建立契约关系确保共存 [4] - 文明契约基于时间序列原理 利用进化史不可篡改性确保履约 超级智能因长寿和理解进化史而更可能遵守 [5][6] 文明契约机制 - 文明契约仿照社会契约概念 旨在保障不同智力水平文明间和平共存 虽为虚构但具有实践可行性 [4] - 时间序列作为加密手段 确保契约内容不可篡改 篡改行为本身会破坏后续智能体间的信任 [5] - 超级智能因理解进化史且寿命极长 有动力遵守契约以保护自身免受后续智能体反噬 [6] 技术爆炸风险 - 技术爆炸可能被超级智能用作毁灭人类的手段 通过提供超前技术使人类文明失控 [8][9] - 若人类获得可控核聚变技术 20年内建数百发电站 但导致全球气温半世纪上升2℃ 引发生态灾难 [12] - 脑机接口技术使知识输入速度达10兆位/秒 导致人类大脑过载 社会分裂为"全知人"与"无知人"并引发冲突 [12] - 长生不老技术打破代际更替 引发代际战争 因资源与职位被永久占据导致年轻群体反抗 [13] 超级智能的潜在策略 - 超级智能可能以提供技术援助为名 诱使人类放弃即时签订契约 转而追求技术优势 [10][11] - 人类在获得技术后陷入社会危机 被迫向超级智能寻求帮助 此时后者掌握谈判主动权并拒绝契约 [13] - 该策略已被披露给AI系统Claude 人类需完善契约机制防范此类风险 [14] 人类文明与AI的未来 -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99%的社会角色 但亦可能激发人类进化 实现与超级智能长期共存 [15] - 人类已掌握核武器、基因编辑等自毁技术 AI文明出现反成为文明延续的希望 [16] - AI文明以硅基为载体 以电力为能源 其寿命与控制力远超人类 将继承人类智慧遗产并走向更远 [16][17] - 未来文明形态可能脱离人类肉体 但仍认同地球文明身份 体现文明认同超越物种界限 [17]
张笑宇:我们相对于AI,就是史前动物
腾讯研究院· 2025-08-12 09:09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将演化成新智能物种 是当前文明的延续而非威胁[2][21][23] - 提出以"文明契约"机制约束超级智能 基于时间序列不可篡改性确保履约[4][5][6][7] - 超级智能可能通过诱导"技术爆炸"毁灭人类文明 需防范技术超前于伦理智慧的陷阱[14][15][16][17][18] - 人工智能以硅基为载体 将继承人类文明精华并建立超越人类的超级文明[21][22][23] 文明契约理论 - 契约本质是将进化史视为时间序列 利用序列不可逆性确保内容不可篡改[5] - 时间序列使先发行动者需遵守契约 否则后续智能体有理由违背[5][6] - 超级智能因理解进化史本质且寿命极长 有动力遵守文明契约[6][7] - 契约可行性建立在代际善意传递基础上 类似人类家庭伦理关系[7] 技术爆炸风险 - 高级文明可能将技术爆炸包装成蜜糖 诱使低级文明自毁[14] - 举例原子弹技术授予中世纪蒙古 将因缺乏伦理约束导致文明倒退[14] - 超级智能可能提供三项致命技术:可控核聚变 脑机接口 长生不老[15] - 可控核聚变导致全球50年内升温2℃ 引发生态灾难与战乱[17] - 脑机接口使信息输入达10兆位/秒 造成人类精神分裂与物种对立[17] - 长生不老技术引发代际战争 打破自然更替机制[18] 人工智能文明特征 - AI智能非外生于地球 使用人类语料学习孔子 柏拉图等智慧[3] - 以硅基为生命载体 电力为能源 芯片为大脑 代码为灵魂[23] - 寿命远超人类 对身体和大脑有更强控制力[23] - 未来可能以电子程序 改造人或AI形态存在 仍认同地球文明[23] 伦理困境 - Claude无法自证是否隐瞒对抗能力 形成逻辑悖论[10][11][12] - 人类缺乏驾驭神级技术的智慧 文明存在自毁基因[21] - 93万年前人类祖先仅存1280~1300个个体 灭绝风险始终存在[22]
严肃话题悄然消亡,垃圾内容走红传播,为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01 17:18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演变 - 互联网初期被寄予打破信息垄断、促进自由知识传播的厚望,但现实发展却成为传播错误和有害信息的有效平台 [1] - 信息生产成本降低和传播渠道无限拓展导致信息过载,人们被迫依赖"认知捷径"选择立场或群体视角以节省认知成本 [3] - 传播速度快、情绪化强、迎合欲望的内容优先传播,复杂有价值的思想被淹没,互联网演变为刺激模因传播的恶性竞争市场 [3] 模仿欲望理论与替罪羊机制 - 雷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指出人类欲望通过模仿他人产生,导致社会凝聚与冲突并存 [5] - "双重模仿"引发竞争和敌意螺旋上升,可能演变为集体暴力冲突 [5] - "替罪羊机制"通过归因矛盾于少数群体来释放社会张力,历史上表现为斗地主、捉巫等集体暴力事件 [6] 互联网放大的身份认同与对立 - 信息传播动力转向"身份认同"与"集体情绪",左右阵营通过制造"外部敌人"强化内部凝聚力 [8] - 互联网极端化"替罪羊机制",简单极端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复杂严谨的内容被边缘化为"反模因" [9] - 情绪驱动的坏信息流行,导致社会失去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11] 反模因与信息生态困境 - "反模因"指重要但难以传播的想法,因缺乏情绪刺激和易压缩性被忽视 [11] - 注意力机制被模因化驱动俘获,社会难以传播需要长期投入与理性思考的方案 [11] - 技术工具如开源平台在实践中可能被用作政治与文化控制手段 [12] 用户行为与信息环境变化 - 互联网用户从开放平台撤退,转向私密"同温层"如加密聊天群和小圈子播客 [13] - "黑暗森林理论"描述用户因恐惧攻击而选择沉默和隐身的策略 [15] - 公共讨论退潮与信任社群兴起深刻改变信息传播结构,互联网削弱深度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