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听,黄河的合唱
人民网· 2025-09-12 02:41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出,黄河一路穿峡破谷,蜿蜒跨越九省区,携沙蓄势、润泽万物,最终于山东东营垦利注入渤海。千百年来,她所孕育的 农耕文明、水利智慧与非遗技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两岸绿意渐浓,湿地生态系统显著改善,候鸟种群数量逐年回升,沿线人民安 居乐业,生活焕发新颜,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在激昂奏响。 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包括了以扎陵湖-鄂陵湖(姊妹湖)、星星海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群,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 涵养和径流汇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近年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护的要求,黄河源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全县 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3142名,实现"户均一岗"全覆盖的目标,牧民群众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源头保护者。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组织党政机关站所代表、群众代表、志愿者及公益性岗位人员400余人,开展"净美黄河"环境整治行动。对黄河沿岸白色垃 圾、杂物及河道漂浮物"拉网式"清理,共清理垃圾3余吨、整治区域10余公里,并向群众宣传护河知识,积极营造"党委主导+支部引领+党员垂范 + ...
沿黄九省(区)地热方向重点实验室联盟在济成立
大众日报· 2025-08-25 00:59
行业合作与联盟 - 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1] - 深层地热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青海 甘肃 山西 山东四省地热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成立沿黄九省(区)地热方向重点实验室联盟并签署合作协议 [1] 会议主题与研讨方向 - 会议以彰显地质担当 共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 [1] - 聚焦地热资源勘查开发 生态环境修复 战略性矿产勘查 地质灾害防治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1] 区域协同发展计划 - 山东省将全面深化与沿黄九省(区)地质联盟单位间的协同协作 [1] - 全力支持地质调查 地热资源勘查开发 环境保护 地灾防治等重点实验室建设 [1] - 加速推动地质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
“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启动
内蒙古日报· 2025-08-18 03:25
活动概述 - "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 [1] - 活动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市委宣传部协办 [5] - 中央媒体和沿黄九省区主流媒体50余位成员参与 [5] 活动内容 - 媒体团将沿黄河两岸5个盟市进行行进式采风,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 [9] - 活动聚焦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三大主题 [9] - 黄河流经内蒙古7个盟市,总长843.5公里,是黄河"几字弯"核心地带 [9] 活动意义 -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学习、再落实 [13] - 全国党媒携手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北疆声音的生动实践 [13] - 将通过集中报道、深度解读展现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践与高质量发展成果 [13]
“红毯”湿地焕新生、科技破解“水困” 生态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交出亮眼答卷
央视网· 2025-08-12 07:48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4] - 保护区通过修复盐地碱蓬植被5.2万亩(约346.7平方公里),有效改善滩涂生态景观并提升生物多样性[7] - 鸟类种类从1992年的187种增长至374种,每年吸引数百万只候鸟越冬迁徙[9] - 东方白鹳从候鸟转变为留鸟,通过人工招引巢和栖息地修复工程实现繁育成功[14] - 生态保护推动旅游业发展,黄河三角洲5A级景区2024年游客量超百万[17] 宁夏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 宁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2,面临严重缺水挑战[21] - 吴忠市利通区部署900套测控一体化闸门,实现灌溉水量实时监测与精准调配[25] - 灌溉模式从大水漫灌升级为滴灌技术,节水效率显著提升[27] - 全区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58万亩,节灌率达61%,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0.8%[29] - 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整合2000年引黄灌溉经验与数字技术,形成"入口+出口"全流程节水体系[23][27] 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成效 - 全流域生态保护推动山东湿地修复与宁夏节水技术双线突破[1][19] - 山东通过科学引水补水计划维持湿地生态平衡,鸟类种群持续扩大[9][14] - 宁夏将传统灌溉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可复制的节水管理范式[21][29]
渭南潼关:链动舌尖经济 传承关隘文明
内蒙古日报· 2025-08-10 01:07
潼关肉夹馍产业发展 - 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工业化转型激活传统美食基因,实现标准化生产,机械臂精准复刻制饼流程,每层面饼薄厚保持在0.4毫米,直径12.5厘米,重量110克 [3] - 公司重点改造电商车间生产线,升级后人工成本预计直降50% [3] - 潼关县域内有传统手工打馍经营门店58家,工业化生产企业10家、生产线33条,年生产速冻饼7亿个,年产值10亿元,附加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 [3] - 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速冻饼500万个 [3] - 公司在全国设置15个潼关速冻饼前置仓,覆盖除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并与西安顺丰速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 - 2024年10月、11月先后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和泰国曼谷开设海外门店,2024年6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设新店,并在日本租赁顺丰海外仓 [5] - 潼关肉夹馍带动全链条从业者超10万人,从巷陌小吃发展为年产值超10亿元的支柱产业 [5] 潼关博物馆与文旅融合 - 潼关博物馆以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社情民俗、经济发展为主题,共分四层,展示潼关的军事历史、民俗文化与自然风貌 [10] - 馆内运用251件(套)文物、微缩模型及声光电技术,馆藏文物总计171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5件(套) [10] - 博物馆融合现代激光投影、三维动画、幻影成像、大型立体显示屏等声光电技术及场景复原手段,生动展现潼关的山水之美与历史积淀 [10] - 博物馆是陕西省内面积最大、馆藏最丰、展陈形式最多元的县级博物馆 [10] - 潼关县通过科技赋能唤醒历史文脉,打造产业振兴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新典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