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质量数据获取
icon
搜索文档
四问人形机器人(“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8 22:50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过去五年申请近6000件专利 [4] - 产业融资规模从2020年15.8亿元增至2024年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6% [4] - 2025年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启动,显示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4] 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 - 拥有全球唯一覆盖联合国工业分类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 [5] - 形成"积木式"组合生产能力,可实现系统级整合交付 [5] - 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优势,智能制造领域需求旺盛 [5] - 政策支持力度大,工信部2023年10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6] - 企业数量超过400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工程人才储备充足 [6] 产业爆发式增长驱动因素 - 硬件成本下降:中国电机在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替代传统液压方案 [7]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30-50% [7] - 智能能力突破:大模型使训练算力成本从亿元级降至千万级,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 [8][9] 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定位 - 硬件制造处于第一梯队,80%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关键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链 [10] - 在"肢体"和"小脑"(运动控制)领域具备明显优势 [10] - 短板集中在智能计算(芯片算力差距约30%)和高精度部件(滚珠丝杠精度差1-2个等级) [10] 技术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 智能移动操作能力仍是全球共性难题,真实场景任务理解能力尚未突破 [10][12] - 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真实数据成本比仿真数据高10-100倍 [11] - 需解决"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中的动态平衡问题,当前响应延迟仍高于人类30ms [10] 未来商业化路径 - 工业场景将率先落地(2-3年),家庭场景需5年以上 [11] - 成本需从当前50-100万元降至10万元以下才具商业化价值 [13] - 优先发展基础功能模块:抓取/放置/移动等组合动作覆盖80%工业场景需求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