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电子化工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江化微: 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10:09
行业概况 - 湿电子化学品是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关键性基础化工材料,主要应用于半导体芯片、显示面板、太阳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的微细加工工艺过程,包括清洗、光刻、显影、蚀刻、去膜、掺杂等环节[3][5][7] - 行业技术标准由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制定,按金属杂质、控制粒径、颗粒个数等指标分为G1-G5等级,其中G5等级要求金属杂质≤0.01μg/L,适应IC线宽<0.09μm[5] - 2024年中国湿化学品市场规模达223.6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集成电路领域79.3亿元,显示面板75.2亿元,晶硅太阳能电池69.1亿元;预计2025年总体市场规模微幅下降至222.4亿元,但集成电路与显示面板领域将保持增长[11] - 2024年国内湿化学品需求总量达450.97万吨,同比增长22.3%,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468.52万吨,2028年达594.64万吨[11] 公司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为超净高纯试剂和光刻胶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产品主要适用于半导体芯片、显示面板、太阳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制造[11] - 超净高纯试剂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2.67%;光刻胶配套试剂业务实现收入2.00亿元,占比34.53%[17] -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拥有纯化工艺和混配工艺两大核心技术,部分产品实现回收再生利用,采用"回收液+新液"模式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14][15] - 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建成三大核心生产基地:江阴江化微、镇江江化微和四川江化微,分别聚焦半导体、面板显示及新能源锂电业务[17][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0%;营业成本4.32亿元,同比增长12.26%;毛利率25.53%,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06.96万元,同比下降15.51%;基本每股收益0.1246元/股,同比下降15.53%[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024.84万元,同比增长185.38%,主要系票据支付增加及收回保证金所致[2][30] - 研发费用3149.92万元,同比增长24.69%,占营业收入比例5.43%[2][30] 技术研发 - 公司研发中心成立于2002年,拥有各类技术研究人员超百人,是国内从事湿电子化学品技术研究开发最早、技术力量最强的单位之一[2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有效国家专利152件,其中发明专利57件,实用新型专利95件[26] - 2025年上半年重点布局高端半导体,G5等级氨水、盐酸、硫酸、双氧水及异丙醇等产品关键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 - 多项关键产品取得突破并实现量产:G4等级边胶清洗剂在8-12寸客户端量产,SPIN系列硅腐蚀液性能持续突破,剥离清洗剂在功率器件-滤波器客户实现量产,高性能LTPO铝酸/钼酸首次量产[21] 客户与市场 - 公司产品覆盖半导体、平板显示及新能源三大领域,拥有士兰微电子、华虹集团、中环集团、芯联集成、京东方、中电彩虹、惠科集团等知名客户[28] -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业务实现销售额3.2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6.11%,其中8-12英寸半导体产品销售额1.67亿元,同比增长24.51%[19] - 面板业务实现销售额2.2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39.37%,其中铜酸、铝酸、正胶剥离液等产品销售取得增长[19] - 公司通过严格执行统计过程控制(SPC)管理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2025年获得士兰微电子颁发的"材料战略合作供应商"称号[23] 产能建设 - 镇江江化微二期项目顺利完成G5等级产品异丙醇、氨水及双氧水的试生产,进一步提高了高端半导体高等级电子化学品的配套能力[18] - 四川江化微致力于深耕存量客户,加强现有产能技术改造与升级,提高产能利用率,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半导体发展战略[18] - 公司对全资孙公司四川芯华宸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增加至1000万元[31] - 公司获得"湿电子化学品流程智能制造工厂(先进级)"认证,体现其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领先地位[22] 发展战略 - 公司实施"两新战略",即"新客户新产品"及"老客户新产品",重点拓展中高端新客户与新产品以驱动业绩增长[28] - 在半导体领域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跟进中低端客户以稳固业务基本面;在平板显示领域以产品技术迭代为核心,深挖存量客户新需求并拓展新客户[24] - 公司通过SRM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整合供应商管理全流程,优化生产流程,推动降本增效[22] - 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精细化加工与高度定制化工艺为关键路径,为客户提供更高性能的产品与服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