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最小化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不当事后“买单”的“付款箱”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存款保险制度背景与重要性 - 国际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显露 金融资产安全成为金融消费者关注重点 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美欧银行信心危机 [1] - 存款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公众存款提供明确法律保障 中国规定同一存款人在同一机构存款本息合计50万元人民币以内实行全额偿付 [1] - 存款保险制度是全球范围内保护存款人利益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相关准则于2009年6月上升为国际金融标准 [1] 国际经验与历史教训 - 缺乏事前监管会放大道德风险并导致处置成本高昂 1980-1994年美国近3000家储贷机构和银行倒闭 资产损失约9240亿美元 连累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耗尽保险基金并破产 [2] - 全球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多数经济体通过专门法律进行规定并成立专门机构 包括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韩国等 [2] - 实践证明仅限于事后被动"买单"的"付款箱"模式不成功 多国推动向具有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职能的"风险最小化"模式转变 [3] 风险处置机制与工具 - 美国在2023年硅谷银行风险事件中依托成熟存款保险处置机制 迅速采取"接管+收购承接"方式 引用"系统性风险例外条款"对存款进行全额保障 控制风险外溢 [3] - 美国FDIC主要通过收购承接 设立过桥银行 在线修复和直接偿付等市场化方式处置风险 [6] - 国际社会关注提高存款保险偿付效率 应对金融数字化影响 加强存款保险与审慎监管及央行最后贷款人的协同配合 [5] 中国制度发展与优化方向 - 中国存款保险采用"风险最小化"模式 但早期纠正等职能手段相对薄弱 [3] - 国际社会反思存款保险机制不足 美国提出三种保障方案后仍决定坚持"限额保障"以防范道德风险和强化市场约束 [4] - 建议在金融稳定法制定及相关法律修订中强化存款保险市场化 法治化 专业化处置角色 促进与司法破产程序有效衔接 [5] - 应健全存款保险监测预警 风险警示 早期纠正机制 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增加分层分级有约束力的纠正措施 [5] - 需赋予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强建议权 扩大基金积累 建立后备融资机制 丰富风险处置工具 细化处置措施 [6]
《中国金融》|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孟辉:存款保险护航金融稳定和安全
搜狐财经· 2025-05-01 01:56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建立以来有效实施,采取“风险最小化”模式发挥了监管补充作用,未来需完善机制安排,强化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筑牢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1][4] 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实施 - 加强组织指导,完善管理机制,人民银行分账管理存款保险基金,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建立履职体系保障机制运行 [2] - 坚持金融为民,提升公众信心,50万元偿付限额为99%以上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启用标识、宣传提升公众认知,防范挤兑风险 [2] - 强化风险约束,开展早期纠正,采取“风险最小化”模式,实行风险差别费率,督促机构压降风险,推动600多家机构风险初步化解 [3] - 发挥专业优势,支持风险处置,参与包商银行等机构风险化解,包商银行成为银行市场化退出成功案例 [3] 存款保险制度运行十年的实践经验 - “风险最小化”模式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优模式,我国该模式下存款保险发挥监管补充作用,贯穿风险防范化解全过程 [4] - 存款保险需坚守市场化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定位,我国设计偿付限额并限定基金使用,应借鉴包商银行经验深化处置职能 [5] 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机制的工作方向 - 提高立法层级,匹配支柱地位,《存款保险条例》需细化,应强化存款保险角色,适时上升为存款保险法 [6] - 丰富处置工具,强化处置职能,探索赋予强建议权,丰富处置工具和方式,保障常态化风险处置 [7] - 扩大基金积累并健全后备融资机制,强化资源保障,累计归集保费3732亿元,应拓展投资运用、建立后备融资机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