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证券日报· 2025-09-16 23:15
全球金融安全网发展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安全网从事后救助转向强化事前防范机制[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续增强危机救助能力并扩大政策监督范围[1] - 区域层面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亚洲清迈倡议等区域性金融稳定机制[1] - 双边层面美联储等主要央行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1] -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1] 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 国际社会发布《巴塞尔协议Ⅲ》增强银行机构稳健性[2]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Ⅲ》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2] -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2] -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的全额保障[2] - 资管新规实施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2] 全球金融稳定新挑战 - 全球监管框架碎片化导致《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出现政治性摆动[3] - 加密资产市场和气候风险监管存在全球协调不足问题[3] -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缺乏统一监管标准[3] - 非银行中介机构融资比重上升但监管薄弱[3] - 非银行融资存在稳定性弱、透明度低、杠杆水平高等风险[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元高效全球金融安全网[3] - 必须维护全球金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和权威性[3] - 加强监管协同是防范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关键路径[3]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证券日报· 2025-09-16 16:07
文章指出,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监管框架仍然碎片化,甚至出现"竞争性 逐底"的倾向。近来,《巴塞尔协议Ⅲ》等国际监管规则的执行受成员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可能会带来监管套利,削弱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社会应积极落实已议定的监管改革措施,防范监管 套利和风险跨境传导。二是数字金融等一些新兴领域监管不足。比如,对于快速扩张的加密资产市场和 气候风险相关的监管框架,全球监管协调不足,监管取向大幅摆动并受过强的政治因素驱动;人工智能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全球需要加强监管协同,补齐全球金融监管短板。三是对非银 行中介机构的监管仍然薄弱。过去20年,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类融资稳定 性较弱,透明度较低,杠杆水平不断上升,监管有待加强。 9月16日出版的《求是》2025年第18期刊发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的署名文章《坚定践行 全球治理倡议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文章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社会主要依赖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的全球金融安全网进行事中事后救助。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进一步强 化了金融监管规则等事前防范机制。 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