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业化

搜索文档
江海“潮”经济 非遗“通”未来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微聚焦
扬子晚报网· 2025-09-15 03:35
非遗资源概况 - 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 省级以上非遗项目93项 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83项 [1] - 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人 [1] 五维体验战略 - 通过好看维度展示灯彩与木版年画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 如皋丝毯织造技艺与仿真绣吸引年轻受众 [1] - 通过好吃维度推广西亭脆饼 石港腐乳 林梓潮糕等非遗美食体现匠人精神 [1] - 通过好听维度呈现梅庵派古琴艺术与板鹞风筝哨口交响乐特色 [2] - 通过好玩维度打造蓝印花布 如皋香袋 红木雕刻 剪纸等非遗研学基地与公益体验课程 [2] - 通过好用维度开发蓝印花布时尚手提包与手机壳 红木雕刻茶器与文具等日用创意产品 [2] 场景创新策略 - 采用非遗+多元业态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 产生1+1>2叠加效应 [3] - 文峰广场商圈设立城市非遗会客厅 汇集16个非遗展销项目 实现从陈列馆到会客厅转型 [3] - 依托城南别业历史建筑打造融文化 旅游 非遗 文创 美食与市集的多业态消费场景 [3] - 在植物园夜游活动中融入非遗美食体验 拓展夜间文旅消费时空边界 [4] 产业化发展成效 - 城市非遗会客厅周末单次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次 带动非遗文创产品热销 [5] - 借助苏超赛事热度打造第二现场 通过文艺直通车行动激发商圈活力 [6] - 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网红级流量 推出球队logo定制糖画实现跨界联动 [6] - 凯利绣品工坊帮助200多人家门口就业 海门紫翔龙红木品牌发展70多家加盟店 [6] - 布垚姐妹微家开展色织土布技艺培训 累计帮助2000多名女性实现灵活就业 [6] - 通过非遗市集 木偶戏 风筝节等活动强化江海南通非遗之城品牌形象 [6]
花西子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创新非遗产业化应用
经济网· 2025-08-06 03:02
产品发布 - 美妆品牌花西子推出好气色系列宋锦高定新品 包括好气色防晒粉饼 好气色蜜粉饼 好气色气垫三款产品 [1] - 宋锦高定产品于8月2日全国上新 并将于10月面向海外市场售卖 [1] 合作背景 - 花西子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及非遗宋锦代表性传承人王晨共同开发 [1] -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宋锦织造技艺非遗国家级保护单位 [1] - 王晨作为非遗宋锦代表性传承人 与花西子达成深度合作 这是其首个合作的美妆品牌 [2] 技术突破 - 历时18个月攻克纹样精准转译与宋锦包覆标准化量产两大难题 [1] - 经过近万件样品测试探索出独家"真锦包覆工艺" [2] - 通过布料排版设计 专业后整理 精密激光定位切割 独创模具包覆等核心工序 确保纹样偏移幅度控制在2mm以内 [2] - 实现宋锦在曲面上的平整贴合与标准化量产 首次将真宋锦面料成功应用于化妆品 [2] 战略意义 - 首次将宋锦创新应用于美妆产品 让千年非遗可触可感 [1] - 推动非遗从馆藏走向生活 实现从抢救性记录到生产性创新的转型 [1] - 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让非遗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1] - 通过产业赋能增强非遗存续的生命力 构建大众对非遗宋锦的认知 [2]
千年宋锦首次入妆 花西子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创新非遗产业化应用
央广网· 2025-08-04 04:55
产品创新与工艺突破 - 推出三款宋锦高定美妆产品包括好气色防晒粉饼、蜜粉饼和气垫 融合中国传统喜相逢纹样与蝴蝶并蒂莲元素 以丝线金线织造彩莲戏蝶喜相逢纹样 [1] - 攻克宋锦纹样精准转译难题 非遗传承人将设计图转化为织造程序语言花本 指挥上千条丝线精密排列 运用混色显花和泥点技法实现色彩自然过渡 [6] - 解决宋锦包覆标准化量产难题 通过近万次测试开发独家真锦包覆工艺 控制纹样偏移在2mm内 实现曲面平整贴合及行业首次真宋锦化妆品应用 [7] - 采用百年织造署上久楷的6A级桑蚕丝宋锦布料 从源头保障面料品质与工艺正统性 [7] 非遗传承与产业合作 - 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宋锦织造技艺唯一国家级保护单位)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晨 历时18个月完成产品开发 [1][3] - 推动非遗从抢救性记录转向生产性创新 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 使宋锦从馆藏走向生活 [1][3] - 传承人王晨强调产业赋能是非遗存续生命力 与品牌传承东方美的理念高度契合 合作旨在构建大众认知并推动创新 [6] 文化战略与市场拓展 - 产品于8月2日国内上市 10月面向海外市场发售 首次将宋锦创新应用于美妆领域 [1] - 以商业反哺文化 持续探索非遗产业化模式 此前已应用雕花、定窑白瓷、苗银、蒙古皮雕、苏绣等民族技艺 [8] - 发起薪火传承计划公益项目 自2021年助力50多项民族非遗技艺进校园 覆盖超10万师生 从鉴赏发展为技艺实践 [8][9] - 邀请全球彩妆代言人王俊凯演绎宋锦 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 提升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感 [11]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海南日报· 2025-06-14 00:10
海南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 海南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3] - 建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从不足千人扩大至近2万人,2024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全省老爸茶店超4000家,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7] - 海南沉香产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145家沉香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7] - 非遗美食品牌如临高烤乳猪、福山咖啡等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7] 非遗教育与数字化传承 - 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实践课,涉及21个项目,超5万人次学生参与 [6] - 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及18名省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程,出版14部非遗丛书及口述史 [6]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10多项非遗打造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9] - 昌江保突村结合黎陶技艺打造"产学研旅"模式,三亚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文创销售额近2000万元 [10] - 儋州泊潮村端午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近2万人,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 [10] 国际化发展与品牌输出 - 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米兰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舞台 [4] - 通过海外巡展(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展示东方非遗生命力 [4]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0:17
非遗消费市场现状 - 74.89%受访高校大学生曾为非遗相关产品或服务买单 [1] - 非遗消费场景多元化,包括体验非遗技艺(71.59%)、观看或参与非遗表演(55.56%)、购买非遗元素品牌产品(54.59%)等 [2] - 89.95%受访青年认为非遗相关消费值得,主要满足情绪价值(77.20%)和文化体验需求(70.05%) [5] 非遗产品吸引力分析 - 75.94%受访者被非遗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吸引 [6] - 艺术价值(66.38%)、礼品价值(49.47%)、外观精美(47.34%)是购买主因 [7] - 非遗具有历史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价值,形成市场溢价潜力 [6] 青年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平均花费不到100元即可获得非遗技艺体验和实体产品 [3] - 消费者愿意为稀缺性非遗产品支付溢价,认为物有所值 [3] - 倾向于购买融合现代元素的非遗产品,如游戏联动皮影戏、动漫主题泥人等 [7][10]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过高(51.30%)、实用性不足(35.45%)、缺乏创新设计(21.61%)阻碍消费 [8] - 部分非遗产品面临"看不懂""买不到""用不上"的三重困局 [9] - 传统非遗产品在特定景区销售,市场覆盖面有限 [6] 创新发展趋势 - 00后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赞,建立"赛博戏台"新传播模式 [10] - 与茶饮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如皮影角色奶茶杯等 [10] - 采用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电商平台精准推送非遗产品 [11] -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IP结合,如《黑神话:悟空》皮影作品 [10] 商业模式创新 - 设计赋能激活传统美学,文旅融合创造活态传承场景 [11] - IP化运营打造非遗品牌矩阵,如塑造惠山泥人网红品牌 [10][11] -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记录非遗传承人故事,增强文化传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