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

搜索文档
解码青岛集中供冷的新能源“武器”
齐鲁晚报· 2025-07-31 21:16
光储直柔+磁悬浮技术应用 - 中天恒大厦作为全国首个既有建筑光储直柔项目,采用磁悬浮制冷技术实现整栋写字楼集中供冷,夏季高峰时段减少电网依赖度超50% [2] - 项目搭载直流磁悬浮冷水机组,构建750V直流配电网络,年节省损耗电量1.2万kWh,综合能效提升14% [3] - 屋顶光伏年发电量15.7万度,覆盖建筑40%空调供冷用电,绿电替代化石能源比例超35%,年减排二氧化碳136吨 [3] 多元技术路径与场景适配 - 奥帆中心利用海水源热泵供冷系统,能效比达4.5,为1.76万平方米区域供冷,避免噪音和热污染 [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用"地源+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供能运行费用降低25%,年减碳量超80吨 [5] - 青岛市立医院东院改造为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后,年减碳量达218吨,相当于减少11.9万立方米天然气燃烧 [5] 集中供冷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 青岛19处集中供冷场所年总节电量超800万千瓦时,减碳量达1500吨,商业建筑平均节能率35%,居民小区达41.8% [7] - 中天恒大厦项目年节省电费18万元,水蓄冷系统在低谷蓄能、高峰释能,实现柔性用能 [3] - 集中供冷可节约土地资源50%以上,传统写字楼每栋需设300平方米制冷机房和顶楼冷却塔 [7] 居民小区与新建项目推广 - 市北区玲珑郡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风机盘管系统,制冷能效比达4.2,室温稳定在24℃-26℃ [6] - 新建小区推广集中供冷以"中央空调"形式宣传,但既有建筑改造需每户成本约5000元且需整栋业主同意 [7] - 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能源利用项目预计年用再生水1000万吨,减少碳排放12万吨 [7] 技术原理与政策背景 - 集中供冷通过调节水温及管道输送制冷,相比家用空调更节能,原理与集中供暖一致 [8] - 2000年我国已印发政策鼓励发展集中供冷,青岛通过光储直柔、海水源、地源热泵等技术路径实现多元应用 [8]
海水、地源、空气源、磁悬浮……解码青岛新能源“集中供冷”
齐鲁晚报网· 2025-07-28 11:50
核心观点 - 青岛市通过光储直柔、海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及磁悬浮制冷等多元技术路径实现集中供冷 在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及居民小区等19处场所实现高效节能与低碳减排 其中年总节电量超800万千瓦时 减碳量达1500吨 商业建筑平均节能率35% 居民小区达41.8% [1][7][8] 技术应用与案例 - 中天恒大厦作为全国首个既有建筑光储直柔项目 采用直流磁悬浮冷水机组和光伏发电系统 屋顶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15.7万度 覆盖建筑40%空调供冷用电 直流配电系统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 综合能效提升14% 年节省损耗电量1.2万kWh 年减排二氧化碳136吨 节约标准煤55吨 绿电替代化石能源比例超35% [2][3] - 奥帆中心利用海水源热泵供冷系统 抽取海面下12-15米海水制冷 能效比达4.5 为传统空调1.5倍 无需冷却塔 避免噪音和热污染 服务面积1.76万平方米 [1][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采用地源+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服务面积21.3万平方米 设备装机容量按设计负荷减配30% 供能运行费用降低25% 年减碳量超80吨 [5] - 青岛市立医院东院改造为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 年减碳量达218吨 相当于减少11.9万立方米天然气燃烧 [5] - 玲珑郡居民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风机盘管系统 制冷能效比达4.2 运行10年室温稳定在24-26℃ [6] 运营与经济效益 - 中天恒大厦通过水蓄冷系统在低谷蓄能、高峰释能 全年节省电费18万元 夏季高峰时段减少电网依赖度超50% [2][3] - 集中供冷通过区域能源站集中制备 可节约土地资源50%以上 传统写字楼每栋需设300平方米制冷机房和顶楼冷却塔 [7] - 项目实现柔性用能 通过数字平台实时匹配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 动态调整冷站运行模式 [2] - 用户按需付费模式 通过分层计量表实时监测各楼层用冷量 [3] 推广现状与挑战 - 技术路径已推广至全国12个园区 中天恒项目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优秀案例并获评山东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3] - 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能源利用项目预计今年10月投用 年用再生水1000万吨 为市北片区供冷供热 减少碳排放12万吨 [7] - 既有建筑改造需铺设管网 每户成本约5000元 且需整栋楼业主同意 目前主要覆盖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 老城区改造困难 [8]
海口江东新区打造清凉城市“样板间” 区域“凉感小气候” 穿行楼栋有凉意
海南日报· 2025-06-18 01:30
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设计 - 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定位为"生态总部CBD",采用"立体+复合"绿化手法,包括屋顶花园、露台花园、垂直绿化等形态,提高建筑绿化覆盖率并形成区域"凉感小气候" [1] - 江东天地项目融入清凉城市设计理念,中心广场南北贯通形成穿堂峡谷,利用自然风力增加空气流通 [1] - 项目借鉴新加坡"凉都"理念,设置退让内廊、下沉街区、地面遮阳张拉膜、天桥遮阳篷等清凉元素 [2] 江东新区清凉城市智慧措施 - 江东发展大厦采用集中供冷系统,利用夜间用电低谷蓄电制冰,白天统一供冷,每年可减少5.8万吨碳排放 [3] - 集中供冷大幅降低区域能耗指标,减少建筑空调热排放,从源头缓解热岛效应 [3] - 未来将通过智慧化方式进一步优化集中供冷的节能降耗效果 [3] 江东新区城市生态规划 - 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打造蓝绿交融、水城互融的清凉城市"样板间" [3] - 清凉设计细节包括玻璃水幕、雾森系统、直饮水取水点等,提升市民游客体验 [2] - 创造生态有机的田园城市发展途径,为大空间格局下清凉城市奠定生态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