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陌生化
icon
搜索文档
项飙:我们都在刻意地做一些努力,防止生人变成熟人
虎嗅· 2025-07-31 01:44
文章核心观点 - 现代生活呈现"透明不透气"状态 系统化带来表面透明却窒息真实连接 导致社会普遍陌生化趋势[1][5] - 陌生化并非个体态度问题 而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的产物 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平台依赖和代际差异等多维度[6][8][15] -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陌生化现象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 包括工人、保安、学生和返乡青年 并探索重建连接的实践路径[10][20][22][31] 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 - 供应链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竞争力来源 关键利润来自高速流动性配置而非直接劳动付出 劳动者成为即时获取报酬的流动个体[6] - 珠三角工厂出现订单经济模式 正式员工仅保留100人 大订单时招募400名临时工 导致工人与工厂关系脆弱 每天出现招工与离职的循环[20] - 劳务中介数量比七八年前增加10倍 反映劳动力市场高度不稳定性和秩序维护需求[20][35] 平台化与系统依赖 - 平台作为"共同第三者"重构公共性 个体间无需直接连接 全部依赖平台规则和反馈机制 形成赤裸而疏远的共存状态[15] - 外卖快递网络化瓦解"附近"概念 社区小店生意受影响 保安主要工作变为管理外卖快递人员 高档小区要求快递员步行进入[26] - 电子化支付减少现金流通 客观上降低入室盗窃率 改变安全维护方式[26] 代际行为差异 - 疫情期间高中阶段的学生形成独特现实观 认为物理世界充满谎言 而网络世界才是真实的情感与价值共同体[16] - 年轻工人难以建立杀马特式的价值共同体 尽管情绪共同体容易形成 但因教育背景差异(大专、本科、中职)缺乏共同常识[21] - 艺术院校学生通过二维码将毕业展转化为社交平台 直接销售作品 不再与老师进行创作过程沟通[17] 职业群体案例研究 - 上海保安行业呈现三大趋势:老龄化(60岁以上保安常见)、科技化(高端小区强化门禁)、网络化(外卖管理成为主要职责)[25][26] - 保安工资约4000元 无社保但需自付30元/月意外险 高档小区持消防监控证者日薪可达260-300元[22][23] - 保安面临"离不开留不下"困境 大城市无法解决子女就学与婚恋问题 县城有婚恋机会但缺乏就业岗位[23] 社区重建实践 - 乌鲁木齐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花开乌市"行动 发布300多篇小红书内容 吸引300多名当地青年参与 完成六七十个微改造项目[29][31] - 返乡青年组建"万水新疆"社群 发展出"乌龟营造"创业项目 获得政府订单支持三名全职员工生存[32][33] - 社区花园实践从上海扩展到新疆 通过线上倡议触发线下行动 证明陌生人可通过共同目标重建连接[28][31] 社会形态演变 - 美国比中国更早进入陌生化 表现为肢体接触减少(城市打架不动手)和强烈个人边界意识(17世纪起厕所个体化)[10][13] - 历史对比显示公共刑罚消失(18世纪后游街杀头不可接受)与身体观念变化相关 道德谴责与肉体痛苦被分离看待[13] - 托克维尔观察美国个人主义与社团主义并存 个体如分开的柴火但捆绑成团体 形成横向联系的公共性基础[14]
项飙: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自己的陌生人
虎嗅· 2025-06-03 06:06
现代社会的陌生化现象 - 陌生人概念从物理空间的陌路者演变为存在意义上的疏离者,成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关键切口 [1] - 当代社会出现深刻"陌生化":与熟人刻意保持距离,与亲密者渐行渐远,自我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1] - 技术让世界紧密相连但人际联结持续稀释,制度保障完善但精神漂泊感加剧 [1] 小镇做题家的陌生人属性 - "小镇做题家"是21世纪陌生人的典型形象,具有强烈反思性的自我指称 [3] - 小镇做题家既是成功者(学业优秀、社会地位跃升)又感到无所适从和孤独 [3] - 与流动人口不同,小镇做题家是体系的自己人但感觉不是生活的主人 [3] 小镇做题家的精神困境成因 - 长期背负摆脱出身背景的压力导致自我陌生化,而非单纯教育资源差距 [4] - 孤身作战状态:从小被告知要离开家乡,与原生环境缺乏联系 [5] - 生活关系被简化或切断,社会化过程缺失导致孤立感 [5] 自我否定与认可机制的影响 - 强烈的自我否定倾向:理想化自我压抑真实自我,形成空心感 [6] - 社会生活"透明不透气":成长轨迹符合体系标准但无法表达个人挣扎 [7] - 认可(单向系统评价)取代了认得(双向主体理解)成为人际关系基础 [8] 认可与认得的辩证关系 - 认可成为认得的基础,导致爱的"条件感"使滋养变成负担 [9] - 追求认可耗尽自我:通过证明成功以获得关注和理解 [9] - 吴谢宇案例体现极端化追求认可导致的自我陌生化悲剧 [10]
项飙:从“内卷”到陌生化,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虎嗅· 2025-06-01 05:28
陌生人社会的演变 - 陌生人概念从前现代社会的"事件性存在"(敌人/稀客)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化现象,拉丁语系中"敌意"与"好客"同源(hostis)[1] -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陌生化"趋势,表现为冷漠与自由、疏离与解放的复杂关系[1] 陌生化的具体表现 - 陌生人界限淡化:戒备与好奇减弱,"无感"成为主流反应[2] - 关系维持策略变化:年轻人更焦虑熟人交往,刻意保持准陌生状态,"断亲"现象出现[2] - 自我认知危机:个体无法确认自身真实需求,"爱无能"和"周末恐惧症"体现自我疏离[2] 陌生化的心理影响 - 存在性不安:孤独迷茫加剧,恐惧自身行为失控而非他人威胁[3] - 反向共情机制:因相似性导致共情异化,竞争意识压制同理心(如"内卷"指责案例)[4] 反向共情的形成机制 - 功利化假设:人际关系简化为利益计算,剔除情感复杂性以追求效率[5][6] - 去历史化倾向:主动切割不符合主流期待的过往(如极端案例中的家庭关系清除)[6] - 形象管理极端化:通过"人设"维护、数据美化等手段消除个体差异性[7] 社会文化现象 - "双洁"文化流行:网络文学对心理生理纯洁性的推崇反映历史切割需求[7] - 自我否定仪式:处女膜修复手术象征对过往的彻底否认与自我憎恨[7]
项飙:重建附近的66条生活启示
虎嗅· 2025-05-30 16:04
透明不透气的社会特征 - 现代社会陌生人现象的核心特征是"今天来了明天不走",即经济融入但文化精神难以融合[3] -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陌生化"加剧趋势,表现为对陌生人的"无感"取代戒备与好奇[5][6] - 社会高度有序化呈现"透明不透气"特征:系统强制透明化组织生活,个体在屏幕前鸟瞰世界却站在生活之外[8][9][10] - 平台经济时代个体直接参与透明公共空间但表达受限,形成"裸人"状态与稠密录制并存的矛盾[11][12] 附近消失与劳动异化 - "附近"定义为有实质性生活交集但被忽视的群体(快递员、保安等),其模糊化源于购买式劳动分配制度[13][14] - 劳动异化表现为劳动者看不见自身工作价值与努力,形成"生活样式下面没有生活"的悖论[13][34] - 电商文化催生"退货主义",消除交流需求的同时导致生活失控感,加剧线上包装式情绪化表达与线下真实交流的割裂[34][35] 小镇做题家的认可困境 - 体系高度认可但自我陌生化,源于切断原生背景的压力而非背景本身[16][17] - 透明性体现在符合系统预期轨迹,不透气体现在无法表达个人挣扎,形成"认可"与"认得"的结构性矛盾[18][19] - 长期追求认可导致自我工具化,压抑自然感受成为自己的陌生人[21] 反向共情与思考方式 - 陌生化源于"大家都一样"的想象,功利化假设剔除情感复杂性形成自我保护[22][23] - 安生式思考强调通过新理解催生新行为,需保持开放性与经验往复[25][26] - 生活感丧失导致思考被外部灌输,年轻人"假装生活"状态削弱有机思考能力[28][29] 城市生态与附近重建 - 高密度城市中自然性稀缺,社区花园等小项目通过"找缝"策略形成生态网络[44][58] - 植物生长的不确定性对抗现代生活确定性,使劳动过程可见化[56][61] - 动物园作为生命对话场所,打破群体沟通壁垒需持续注意力与尊重[65][66] 数字时代的感知异化 - 线上交流强化观点撕裂,线下真实人际互动呈现完全不同的交流状态[35] - 年轻人对周边的无意识状态导致负面注意力主导,缺乏持续观察能力[55] - 范畴化描述世界建立意义秩序,但现代转述文化被污名化为谣言[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