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报告出炉:上海、北京、江苏等6地领先
第一财经· 2025-09-21 04:27
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 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80.20分 较上年提高1.77分 科技创新投入 产出及高新技术产业均保持增长态势 [1][4] - 全国31个地区按综合得分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高于80.20分的上海 北京 江苏 广东 浙江和天津6个东部发达地区 第二梯队为50-80.20分的22个地区 第三梯队为低于50分的新疆 青海和西藏3个地区 [4][5][6] 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京津冀协同创新持续加强:北京综合排名第2 科技创新环境全国第1 R&D经费投入强度6.73%排名第1 天津综合第6 科技创新环境及产出均第3 高新技术产业上升至第10 河北综合第19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全国第1 [7]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上海综合排名升至第1 R&D投入强度第2 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及劳动生产率第1 江苏综合第3 科技创新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均上升2位 浙江综合第5 创新促进发展上升1位 安徽综合第9 科技创新环境上升2位 [8]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动能强劲:广东综合第4 创新促进发展全国第1 科技创新投入第2 产出第4 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亿元GDP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均全国第1 [8] - 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提升:建成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湖北综合排名升至第7 科技创新产出上升1位 重庆综合第8 高新技术产业全国第1 四川综合保持第11 [9]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 评价体系涵盖科技创新环境 投入 产出 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5个一级指标 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 [1]
优化生态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经济日报· 2025-06-12 22:06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 - 一季度杭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62 7% 宁波增长63 2% 苏州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5%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74 9% 芜湖增长114 2% 上海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值增长13 2% [1] - 长三角地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占全国近1/2 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近1/3 "双一流"高校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占全国约1/4 [1] - 已启动实施三批共计72项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 组建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落地"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等重大创新成果 [1] 政策支持体系 - 2020年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创新共同体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科技创新共同体 [2] - 2022年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并陆续发布行动方案和实施办法 [2] - 上海市聚焦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江苏省推行"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浙江省实施"双倍增""全链条"措施 安徽省依托合肥科学中心推进两大工程 [3] 体制机制创新方向 - 将出台《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 探索跨省域财税分配与利益共享协商平台 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技术转让分成原则 [4] - 构建"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协同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4] - 推动创新要素"标准互认 资质互认 检测互认 信用互认 数据互通" 落实专业技术职称互认制度 [4] 重点产业布局 - 聚焦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 完善"链主企业+产业基金+研发机构"创新资源融合机制 [4] - 强化上海张江 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作用 支撑G60科创走廊 沪宁合产业创新带 [5] - 支持南京 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