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过程性评价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生不考试啦,那未来怎么评价
36氪· 2025-08-07 12:09
高校绩点制度改革背景 - 多所双一流高校启动绩点制度改革 包括复旦大学引入P/NP成绩机制 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逐步弱化绩点排名权重 [1] -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取消绩点制度 成为改革力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1] - 改革标志着高校对唯分数论的反思从边缘走向主流 触及教育预设根基 [1] 评分制度历史沿革 - 评分制度可追溯至1785年耶鲁大学将学生分为四个等级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 [3] - 19世纪末评分制度从教学工具转变为组织管理工具 用于促进学生流动和系统协调 [6] - 1899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成立后 推动标准化评分成为教育官僚化进程的关键技术 [6] 评分制度现存问题 - 评分制度扭曲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更关注易通过课程而非知识本身 导致水课泛滥和刷绩点现象 [9] - 高GPA成为保研 出国 奖学金通行证 催生学术不诚实行为 加剧不健康竞争 [10] - 评分标准缺乏统一 不同教师评分方式差异巨大 造成成绩迷雾现象 [15] - 评分制度将学生简化为单一数字 难以反映学习风格 兴趣取向和成长轨迹 [10] 评分制度负面影响 - 分数削弱学生学习兴趣 至多以错误理由激励成绩好的学生 [18] - 外在动机增加心理压力 引发完美主义 焦虑及身心瘫痪 可能导致学生放弃某个领域 [19] - 成绩优秀学生可能面临严重焦虑 社交困难 身心健康问题 失去学习方向感 [19] - AI作弊现象暴露出教育制度与技术演进间的摩擦 追逐高分是作弊原因之一 [20] 改革方向与替代方案 - 新评价体系应涵盖学习日志 课堂参与 团队协作等多维要素 强调过程性评价 [20] - 推广等级制结合叙述性评语模式 避免精细化数值排名 强调个性化反馈与成长导向 [20] - 构建动态更新能力画像 通过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真实表现与成长轨迹 [20] - 斯坦福大学尝试以个性化反馈取代打分 学生每周与助教讨论作业修改 [21] - 部分美国高中设置掌握和进行中两个等级 给予学生无限次机会达到熟练程度 [21] 改革意义与展望 - 北京大学改革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挑战教育文化预设 重新提出学习价值与评价正义问题 [22] - 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应在制度 文化与实践间搭建桥梁 使多元评价成为面向人的教育哲学 [22] - 需重新设计评价逻辑以回应当代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 让评价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 [21]
大学生不考试啦,那未来怎么评价?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1:30
高校绩点制度改革背景 - 多所双一流高校启动绩点制度改革 包括复旦大学引入P/NP成绩机制 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逐步弱化绩点排名权重[2] -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取消GPA制度 成为改革力度最大的高校之一[2] - 改革导向为去量化和去内卷 标志着高校对唯分数论的反思从边缘走向主流[2] 评分制度的历史与本质 - 评分制度可追溯至1785年耶鲁大学 将学生分为最优者 次优者 较差者和最差者四个等级[4] - 成绩成为美国教育体系决策主要依据 影响升班 课程层次划分 高中排名和大学录取[4] - 评分制度从教学工具转变为组织管理工具 1899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动标准化评分[6] - 评分制度成为教育官僚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 是现代主义的重要体现[6] 评分制度的负面影响 - 扭曲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更关注课程通过难易度而非知识本身 导致水课泛滥和刷绩点成风[9] - 加剧不健康竞争 催生学术不诚实行为 高GPA成为保研 出国和奖学金的通行证[9] - 将学生简化为单一数字 忽视学习风格 兴趣取向和成长轨迹等个性化因素[10] - 造成成绩迷雾 不同教师评分标准缺乏统一 字母等级包含相互冲突的信息[14] - 评分权重差异巨大 作业 测验和考试权重设置不公平直接影响学生成功认定[15] 评分与评估的本质区别 - 评估应是一种反馈机制 源于拉丁语assidere意为坐在旁边 陪伴学生观察理解程度[11][12] - 成绩无法提供指引学生接近知识的坐标 而评估应引导更深理解和更高掌握水平[11][12] - 挑战与压力不同步 自愿挑战能超越自我 而被恐惧驱动的学习扼杀真正学习之源[12] 改革方向与替代方案 - 构建新评价体系 涵盖学习日志 课堂参与和团队协作等多维要素 强调过程性评价[20] - 推广等级制结合叙述性评语模式 避免数值排名 强调个性化反馈与成长性导向[20] - 构建动态更新能力画像 通过电子档案记录真实表现与成长轨迹[20] - 弱化或取消GPA排名功能 推动教育回归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本质[20] - 斯坦福大学尝试以个性化反馈取代打分 学生每周与助教讨论作业修改[20] - 部分美国高中设置掌握和进行中两个等级 允许无限次尝试达到熟练程度[21] 改革的核心意义 - 打破制度惯性 挑战教育文化预设 重新提出学习的价值与评价的正义[21] - 让多元评价不仅成为技术手段 更成为面向人的教育哲学[21]
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图景与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7-02 23:33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 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构建教育模式智能化、内容精准化、主体协同化的新图景 [2] - 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人机协同教学以及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考核 [2] - AI技术可实现实时抓取网络思政教育素材、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实验室以及助力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 [2] 教育模式变革 - 智能技术让网络微课堂成为思政课堂的重要补充阵地 [2] - AI技术帮助思政课教师分担学情分析、智能推荐、作业批改等机械化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2] - 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2] 教学内容创新 - AI系统可实现实时抓取网络热门思政教育素材,生成自动更新的案例库 [2] - VR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实验室可模拟不同场景中的价值选择体验和后果 [2] - 人工智能系统助力将思政元素以合理方式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 师生角色重构 - 思政课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设计者、学术研究者和情感联结者 [2] -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和价值共创者,利用AI工具生成思政主题创意内容 [2] 改革路径与挑战 - 需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重点突破技术、制度、人才等关键环节 [3] - 需完善政策法规,明确AI技术的准入门槛、应用场景边界和数据使用规范 [3] - 针对AI思政教育平台建立分级认证体系,评估数据安全等级、算法透明度和教育适配性 [3] 价值引领与教师能力提升 - 需深化价值引领,确保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服务于育人本质 [4] - 建立AI生成内容审核机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过滤负面内容,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4] - 培育复合型师资队伍,设计"三步走"培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