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区域协同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滇黔桂交界万峰湖告别“难管”,10年从“黑水”变“饮水”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00:04
然而,湖区曾因跨省区治理协同不畅、行政监管步调不一,特别是网箱养殖无序扩张,导致水质持续恶 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长期难以根治的"顽疾"。 2025年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近日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眼前的万峰湖碧波荡 漾,湖面、小岛和群山组成一幅山水画卷。 万峰湖位于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是"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共管水域涉及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 自治县、西林县,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云南曲靖市罗平县等"三州市",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 沿岸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珠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万峰湖湖面、小岛和群山组成一幅山水画卷。王以照 摄 据介绍,《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辖区万峰湖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并提 升至Ⅰ类,可以达到饮用标准,为历年来最优水质。 2017年,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在贵州省督察时发现,万峰湖库区网箱面积超过规划养殖面积的3.93倍, 每天投入的饲料超过5000吨,总氮和溶解氧超标3倍以上,曾经碧绿的湖水沦为恶臭的"黑水"。 面对万峰湖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1月1日,滇、黔、桂三省(区)针对万峰湖治理探索开展的 广西全区首个跨区域协同 ...
太湖水之变磨砺三十年,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02:46
太湖治理历程 - 太湖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用了30年 [1] - 2007年5月底的大规模蓝藻暴发成为治理转折点,无锡居民经历"守着太湖却没水喝"的困境 [4] - 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进入为期十年的退捕禁捕期,渔民全部上岸 [8] - 2024年苏州、湖州、无锡、常州四地开展固体废物水上运输环节联合整治行动 [19] 治理难点分析 - 太湖平均水深仅1.9米,最深处不足4米,属于浅水型湖泊,自净能力弱 [2] - 蓝藻在5℃-7℃停止分裂,暖冬会加速其生长,春季呈指数型增长导致夏季暴发 [2] - 2022年太湖流域总人口占全国4.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9.8%,经济密度高 [3] - 2005年监测显示67%点位为劣Ⅴ类水质,排污量远超环境容量 [3] - 纺织、印染、化工等高污染产业长期环绕湖体布局,周铁镇曾聚集300多家化工企业 [12] 治理措施 - 1995年启动"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工程,1998年实施"零点行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3] - 采用"太湖之星"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精准找出蓝藻密集区域 [10][11] - 无人机航拍、风云三号卫星、湖面浮标站等技术手段助力精准治理 [11] - 周铁镇关停151家化工企业,2022年建成"无化区",引进大拈花湾等新兴项目 [12] - 无锡2007-2024年实现产业转型,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税收贡献达64% [14] 产业转型成效 - 无锡2007年GDP3858亿元,以传统制造业为主,2024年形成7个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 [14] - 江苏省太湖流域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增长3.6倍,以0.4%国土面积承载全国近1/10经济体量 [14] - 周铁镇通过企业腾退获得可观的污染物排放指标,2025年生态价值"变现"将超千万元 [13] 协同治理机制 - 2008年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16] - 2020年成立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实现"河海一体化"监管 [16] - 苏州吴江区与湖州吴兴区建立交叉联合执法区域,设立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 [17] - 2018年浙江和江苏建立太湖湖长协商协作机制,开展联合巡湖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