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超长待机”?专家解答↓
央视网· 2025-09-07 02:33
华北雨季特征 - 华北雨季于9月2日结束 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均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2] - 雨季开始时间为7月5日 较常年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6] - 雨季持续59天 较常年30天偏长29天[13] 降雨量及分布 - 全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南北多、中间少"格局 主要降雨带位于北方地区[8] - 华北北部 内蒙古中南部 陕西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0%至200%[8] - 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达586.7毫米 较常年同期偏多40%[10] 洪水及次生灾害 - 9月5日至6日期间 陕西 四川 重庆 甘肃等地2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最大超警幅度2.86米[1] - 汉江上游发生2025年第1号洪水 水利部维持四川 陕西两省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1] - 持续强降水引发山洪 城市内涝 地质灾害及农田渍涝等次生灾害[8][15] 气象成因分析 - 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配置导致东亚夏季风偏强 环流位置偏北[15]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偏北 结合台风活动及地形因素共同影响[13][15] - 暖湿气流受太行山 燕山山脉阻挡产生强迫抬升 促进对流发展和降水形成[15] 社会影响 - 降雨次数多 雨量大 空气湿度高 北方居民体感湿度显著增大[9][10] - 多夜雨特征明显 公众下班"晚高峰"出行常受降水天气影响[12] - 持续性降水缓解中西部地区旱情 有利牧草生长 湖泊湿地补水和森林防火[8]
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均创新高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超长待机”?
央视新闻· 2025-09-06 18:24
华北雨季特征 - 华北雨季于9月2日结束 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创1961年以来新高[1] - 雨季开始时间为7月5日 较常年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3] - 雨季持续59天 较常年偏长29天 强度明显偏强[13] 降水空间分布 - 全国降水量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 北方地区为主降雨带[5] - 华北北部 内蒙古中南部 陕西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0%-200%[5] - 内蒙古降水量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5] 区域降水情况 - 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586.7毫米 较常年偏多40%[7] - 天津滨海新区和北辰降水量分别为1978年以来最大值和次大值[9] - 蓟州 武清 北辰 东丽 滨海新区和宁河降水量偏多50%-100%[9] 气象服务响应 - 天津气象部门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10天周期预报产品[11] - 开展"云中雨-落地雨-河中雨"递进式分析延长洪水预见期[11] - 为防洪调度 城市积涝治理 雨洪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9] 气候成因分析 - 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导致东亚夏季风偏强[14]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7月达1961年最北位置[14] - 太行山 燕山地形强迫抬升暖湿气流形成降水[16][17] 农业经济影响 - 持续性降水有效缓解中西部地区旱情[7] - 为牧草生长 湖泊湿地补水 森林防火创造有利条件[7] - 强降水引发山洪地质灾害 低洼农田出现渍涝[7] 历史变化特征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减少[19] - 2011年以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19] - 多夜雨特征明显 影响公众晚高峰出行[13]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偏长
人民日报· 2025-08-28 23:11
华北雨季时间特征 - 雨季开始于7月5日 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7月18日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年份 [2] - 截至8月28日雨季持续55天 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 [1][2] - 雨季呈现开始早、时间长、雨量大的显著特点 [1] 降雨量数据表现 - 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 - 7月23日至29日特强降水过程中 北京密云区郎房峪累计降雨量达573.5毫米 河北保定易县达605.8毫米 [3] - 入汛以来至8月28日全国共出现29次大范围降水过程 包含10次强降水过程和2次特强降水过程 [3] 气象成因分析 - 赤道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 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5]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 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6] - 低纬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向北输送 与高纬南下冷空气结合导致降水异常偏多 [6] - 台风活动通过远距离输送水汽间接影响华北降水 如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 [6] - 京津冀地区地形受山脉阻挡形成抬升效应 促进水汽凝结和对流发展 [6] 历史对比与趋势特征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呈减少趋势 2011年以来整体呈增加趋势 [7] - 当前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8] -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剧烈 [8]
截至8月28日已持续55天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偏长
人民日报· 2025-08-28 23:01
华北雨季时间特征 - 雨季开始于7月5日,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7月18日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年份 [1] - 截至8月28日雨季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 [1] - 截至8月25日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1] 降雨强度与分布 - 入汛以来至8月28日共出现29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其中10次强降水过程,2次特强降水过程 [2] - 7月23日至29日特强降水过程中,北京密云区郎房峪累计降雨量达573.5毫米,河北保定易县达605.8毫米 [2] - 8月25日夜间起北方新一轮降水过程影响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2] 气候系统影响因素 - 赤道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导致东亚夏季风偏强并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4]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5] - 北上台风与副高配合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如2023年7月底台风"杜苏芮"残涡与台风"卡努"协同输送水汽引发历史性暴雨 [5] - 京津冀地区西倚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的地形格局对暖湿气流产生强迫抬升作用,放大降水效率 [5] 长期气候趋势特征 - 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呈减少趋势,2011年以来整体呈增加趋势 [6] -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为频繁剧烈,现代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7]
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导致华北雨季超长“待机”
科技日报· 2025-08-28 01:47
华北雨季特征 - 2025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 较常年7月18日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 [1][2] - 截至8月25日雨季持续52天 较常年30天明显偏长 且尚未结束 [1] - 监测区平均降水量达315.5毫米 较常年值136.6毫米偏多131% [2] 气象成因分析 - 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25°N以北 7月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2][3] - 赤道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 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2][3] - 台风"竹节草"外围水汽沿副高外围输送至华北 显著增强区域水汽条件 [3] -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地形抬升效应 促进水汽凝结和对流发展 放大降水效率 [3] 气候背景评估 - 全球变暖导致副高北界向高纬度拓展 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 [3] - 破纪录雨季事件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局部体现 [4] - 需持续提升气候适应与应对能力以抵御极端天气挑战 [4]
京津冀等地有较强降水,华北雨季为何“超长待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0:34
当前降水情况与分布 - 北方地区新一轮降雨过程持续 涉及青海东北部 甘肃南部 宁夏南部 陕西北部 山西北部 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 河北北部 北京东北部 四川盆地西部等地 出现大到暴雨 甘肃定西等局地大暴雨 [1] - 27日14时至28日14时 辽宁中南部 河北东部和南部 北京 天津 山东西北部 青海东部 甘肃中南部 陕西南部 山西西南部 川西高原北部 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以及广东南部沿海 海南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局地大暴雨(100~150毫米) 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 局地可超过70毫米)及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 - 未来三天京津冀 内蒙古 辽宁 吉林及甘肃 青海 四川等地将有明显降雨 江南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7号降水区东移 河北 北京 天津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 局地暴雨和大暴雨 28号降水区进一步东移且总体减弱 [4] 华北雨季特征与数据 - 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2天 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且未结束 截至8月21日华北雨季监测区平均降水量315.5毫米 较雨季常年值(136.6毫米)偏多131% [5] - 今夏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呈现明显偏多态势 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偏北 台风活动及地形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6] 气象成因分析 - 全球变暖影响下副高北界向高纬度拓展 2025年春季以来赤道太平洋持续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 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并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7] - 7月以来副高整体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 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 低纬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北输送至北方地区 与高纬南下冷空气结合导致华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 [7] - 地形因素放大降水效率 京津冀地区西倚太行山脉 北靠燕山山脉 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 暖湿气流受山脉阻挡强迫抬升 促进水汽凝结并在山前形成辐合中心 进一步促进对流发展和降水 [7]
为什么最近北方总下雨?中央气象台权威解答
齐鲁晚报· 2025-08-08 07:21
北方强降水天气分析 - 7月23日至29日青海、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东北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河北、北京局地出现特大暴雨 [1] -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4小时降水量达362.6毫米,导致县城部分路段积水严重 [3] 降水成因分析 - 近期北方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并稳定维持直接相关,其西部和北部边缘偏南暖湿急流强、大气不稳定性高,形成有利水汽和热力条件 [3] - 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热带系统活跃,额外加强向北方水汽输送 [3] - 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西风带短波槽活动频繁,在北方重复造成多次降水过程 [3] - 西北、华北地区受阴山、太行山、燕山地形影响,偏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形成抬升和辐合,导致北京、河北等地累计降水量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 [3]
“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把自然讲给你听)
人民日报· 2025-07-20 22:12
气象现象分析 - 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热量多于散发热量 导致近地层温度显著上升 [1] - 夏季暖空气含水能力强 配合高气温高湿度形成"桑拿天"体感 [1] -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后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水分蒸发传递热量 日平均温度取决于热量净积累 [1] 气候变化趋势 - 1991-2020年间我国中东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较1961-1990年普遍提前 [2] - 近60年数据显示多个城市高温日数显著增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增幅明显 [2] -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指出中国年暖昼日数每10年增加6.7天 [2] 高温天气成因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直接控制中东部地区 导致近期持续性高温及"桑拿天"现象 [2] - 三伏天集中全年高温日 但我国高温天气主要与副热带高压系统相关而非单纯节气因素 [2] 高温影响 - 极端高温危害人体健康 国家疾控局与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2] - 建议公众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活动 保持充足休息以应对健康风险 [2]
新闻分析:进入防汛关键期,“七下八上”为何多雨?
新华网· 2025-07-18 09:07
防汛关键期气候特征 - 每年"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段,降雨具有强度大、分布不均的特点,并伴随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1] - 该时段北方地区降雨量可能占全年三分之一,影响范围包括华北、黄淮、东北及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 [1] - 台风活动在此期间也较为活跃,沿海地区易受台风、降水和风暴潮复合影响 [1][3] 强降水形成机制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7月下旬北移至北纬25°以北,其西南侧气流将洋面水汽持续输送至华北地区 [2] - 暖湿气流与东移冷空气交汇形成强降水,如2023年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导致山东、京津冀及辽宁大范围强降雨 [2][3] - 太行山脉等南北走向地形对水汽产生强迫抬升作用,典型案例包括2016年北京暴雨和2021年河南西部沿山地区极端降水 [3] 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 -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18日至22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将出现较强降雨过程 [2] - 北方暴雨小时雨强和累计雨量较大,需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3] - 相比南方多雨季的分散性,北方暴雨承载能力较弱,防汛压力更为集中 [3]
今年三伏,会更热吗?
新华网· 2025-07-16 02:05
今年三伏天气预测 - 预计今年三伏时段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偏多 旱涝并重 东部降水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格局 [2] - 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以及高温热浪将很明显 [2] - 三伏天是全国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 但高温具体时间、范围和强度与三伏本身无直接联系 [2] - 今年三伏可能较热 因高温天越来越延后 夏末至9月初出现高温较常见 [2] 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 今年高温出现早 主要由于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偏早 出梅明显偏早 [3] - 目前雨带位于北方地区 江淮流域在副高控制下形成晴热少雨天气 [3] - 高温热浪主要与天气系统空间分布型直接关联 江淮地区三伏是最热时段 [3] - 近期高温减弱与台风有关 台风影响结束后江淮地区高温将再度反弹 [3] 高温天气长期趋势 - 近十年我国高温呈现新特征 高温日数变长变多 开始时间提早 结束时间延迟 [4] - 高温范围明显扩大 40度以上极端高温范围不断扩大 [4] - 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夏季强高温屡破记录 高温日数显著增加 [4] - 以北京为例 2021年高温日子达常年夏季一半左右 高温将越来越常见 [4] 高温防范措施 - 需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 特别注意对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人的影响 [5] - 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 补充水分电解质并及时就医 [5] - 高温影响各行业安全生产 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开高温时段作业 [5] - 各行业需采取有效防暑降温措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