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事件

搜索文档
截至8月28日已持续55天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偏长
人民日报· 2025-08-28 23:01
华北雨季时间特征 - 雨季开始于7月5日,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7月18日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年份 [1] - 截至8月28日雨季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 [1] - 截至8月25日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1] 降雨强度与分布 - 入汛以来至8月28日共出现29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其中10次强降水过程,2次特强降水过程 [2] - 7月23日至29日特强降水过程中,北京密云区郎房峪累计降雨量达573.5毫米,河北保定易县达605.8毫米 [2] - 8月25日夜间起北方新一轮降水过程影响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2] 气候系统影响因素 - 赤道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导致东亚夏季风偏强并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4]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5] - 北上台风与副高配合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如2023年7月底台风"杜苏芮"残涡与台风"卡努"协同输送水汽引发历史性暴雨 [5] - 京津冀地区西倚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的地形格局对暖湿气流产生强迫抬升作用,放大降水效率 [5] 长期气候趋势特征 - 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呈减少趋势,2011年以来整体呈增加趋势 [6] -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为频繁剧烈,现代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7]
当“万年难遇”的气候事件,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 红杉爱科学
红杉汇· 2025-06-15 09:01
气候危机现象与科学研究 - 北半球城市热浪、工业污染引发降雪、撒哈拉沙漠洪水等矛盾现象显示气候规律被人类活动改写[2] - 2020年后出生群体经历极端天气概率是父辈数倍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为史上最热十年[2][3] 空气污染与降雪机制 -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研究发现工业气溶胶使过冷云短波反射率降14% 长波辐射增4% 云量减8% 日降雪量达15毫米[5] - 污染颗粒作为凝结核促进过冷水凝结 67处污染源下风处云层空洞最大引发2200平方公里区域降雪[6][7][9] - 核电站附近观测到类似现象 可能因暖空气抬升携带气溶胶 云量减少进一步影响太阳辐射反射[9][12] 沙漠洪水与气候关联 - 2023年利比亚洪水由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引发 24小时降水400毫米为当地9月均值267倍 致5898人死亡[14][15] - 研究显示气候变暖使飓风强度增30% 同时干旱加剧导致地表吸水能力下降 面蚀现象使洪水破坏力倍增[16] 代际气候暴露差异 - 2020年出生儿童经历极端气候事件次数为1960年出生者的2-7倍 升温3.5°C时92%将遭遇万年一遇热浪[18] - 热带国家儿童承受最重气候负担 布鲁塞尔儿童在2.5°C情景下预计经历18次热浪 柏林仅9次[19] 全球温控目标挑战 - 当前距1.5°C阈值仅差0.2°C 现有减排路径下2100年或升温2.7°C 需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与国际合作[21]
最新气候变化研究:2020年出生人群或将更频繁遭遇极端气候事件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03:49
气候变化对不同世代的影响 - 在1.5°C升温情景下,2020年出生的人群中约52%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而1960年出生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16% [1] - 气候危机的负担将主要由年轻世代而非年长世代承担,强调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年轻世代影响的紧迫性 [1] - 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年轻世代将比年长世代更频繁地遭遇极端气候事件(包括热浪、作物减产和干旱) [1] 研究方法和关键发现 - 研究定义"前所未有"的暴露为在没有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世界中,遭遇相同极端事件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 [3] - 与1960年出生的人相比,2020年出生的人在当前减缓政策下(目标为到2100年全球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升高2.7°C)的暴露风险将翻倍 [3] - 全球1960年出生者中约16%(1300万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终生热浪暴露风险,而2020年出生的人在1.5°C升温情景下这一比例将升至52%(6200万人),在3.5°C升温情景下将升至92% [3] 扩展分析和结论 - 研究扩展至五个额外气候极端事件(作物减产、野火、干旱、河流洪水和热带气旋)以及热浪,发现暴露程度均会随出生年份推移而明显升高 [4] - 在当前政策下,每个出生队列中社会经济地位最脆弱的群体比最不脆弱的群体更可能面临更高程度的气候极端事件暴露 [4] - 研究结果强调制定有效策略以减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以保护未来世代的必要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