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生命周期

搜索文档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方法与框架
2025-09-07 16:19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纪要关键要点** **一 行业概况与市场规模** *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需关注中观层面需求 供给 渠道结构三个维度及微观层面战略管理层 组织力 产品力 渠道力 品牌力 供应链与产能六个要素[3] * 白酒出厂口径规模达8000亿人民币 啤酒约3000亿人民币 乳制品和速冻食品均约3000亿人民币 软饮料接近7000亿人民币 综合零食超过万亿人民币 调味品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人民币[4] * 行业增长动力主要来自量增 渗透率提升 人均消费量增加 和价增 产品结构升级 成本压力下提价 2021至2024年间白酒行业价格增长贡献占11.6% 啤酒行业占4.4%[5] * 软饮料行业三年复合增速为4.7% 其中能量饮料复合增速达10.2%[5] **二 细分赛道生命周期与竞争格局** * 导入期或成长期前期赛道包括精酿啤酒 魔芋椰子水 电解质水 其中魔芋赛道和椰子水为2025年投资者关注重点[6] * 成长期赛道 未来三年复合增速有望超5% 包括高端与次高端白酒 经济恢复情况下 无糖茶 预制菜[6] * 成熟早期赛道 未来三年小个位数复合增长 包括中高端白酒 高价格带啤酒[6] * 成熟晚期赛道 未来几年无增长 包括中低端啤酒 中低端白奶 衰退期赛道包括中低端白酒 中低端啤酒及奶粉[6] * 高端白酒 小包装榨菜等领域呈现一家独大格局 市占率超50% 龙头公司具强话语权与溢价能力[7] * 次高端白酒 酱油 小包装水等领域呈现一超多强或多强格局 子行业净利润水平较高且具一定提价能力[7] * 乳制品 常温白奶与酸奶 呈现双强格局 需求偏弱时可能出现价格战 需求好转或成本压力大时竞争趋缓[8] * 竞争相对分散领域整体盈利能力较弱[8] **三 白酒行业深度分析** * 白酒市场受房地产下行周期影响 处于逐步探底过程 但消费属性决定需求刚性 波动性相对较小[9] * 春节期间商务需求偏弱 但自饮送礼宴席场景支撑整体消费需求 社交属性使其与经济活动关联度较大[9] * 白酒具较长保质期 具备很强收藏和投资属性 2021年前价格逐步提升 但自2021年第四季度茅台价格从高点下跌后 投资收藏属性明显弱化 经过四年调整 相关风险得到较大释放[10] * 白酒具较强提价能力及奢侈品属性 经济周期顺利时价格提升空间和幅度可能超预期 产业链上下游相对分散但酒企话语权极强[10] * 未来趋势包括存量竞争特征明显 非上市公司及部分上市公司面临挤压式竞争 向头部企业 大单品和优势产区集中 2024年前十家公司占据20%销量 50%收入和90%利润 价位段分化 高端与次高端扩容迅速 中高端保持平稳略升 中低端持续萎缩[11] * 未来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价格提升能力 依赖社交属性及投资收藏属性 经济环境良好时价格升级空间广阔[12] **四 啤酒与其他酒类行业** * 啤酒行业整体销量处于低速甚至负增长状态 但单价仍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长期看价格有望持续提升[13] * 竞争格局为多强并立 每个头部企业有自己的利润池市场 但局部市场变化明显 高端啤酒高端化进程因疫情影响消费复苏缓慢而有所放缓[13] * 即饮市场总体偏弱 即时零售发展迅速 占比从2019年60%降至2024年40% 以歪马送等平台为代表的新兴渠道快速崛起 各企业积极适应此变化[14] * 黄酒 葡萄酒等其他酒类规模相对较小[4] **五 大众品 软饮料与包装水** * 大众品行业量的逻辑优于价的逻辑 属必选消费品 需求稳定且商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提价难度较大[15] * 量可拆分为人群数量和消费频次 喝类产品 如奶茶 饮料 频次通常比吃类产品 如零食 更高 更具吸引力[15] * 更喜欢渗透率还在提升的逻辑 因渗透率提高意味着消费人群扩大和消费频次增加[15] * 价提升主要依赖产品结构升级和创新 直接提价较难 多数在通胀环境中实现间接提价[16] * 软饮料行业规模近7000亿元 品类繁多 基础风味饮料如碳酸 果汁和即饮茶增长较快[17] * 2008至2015年包装水成为主要增长点 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2015至2021年健康化趋势明显 即饮茶和无糖茶逐步兴起 近年来无糖茶 低糖茶 电解质水 椰子水和养生水等渗透率较低但增长迅速[17] * 碳酸饮料市场由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主导 定价多年来维持在3元左右 2024年起可口可乐将价格提高至3.5元 显示强大品牌影响力并带动其他品牌跟进[18] * 包装水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形成一二三元清晰价格带划分 市场份额仍在增长[19] * 无糖茶 能量饮料等渗透率快速提升 有望成为未来出牛股的板块[19] **六 乳制品与零食行业** * 乳制品行业规模达三四千亿元 为成熟赛道 常温奶和常温酸奶趋于饱和 但鲜奶和奶酪仍有较大渗透空间[22] * 常温奶领域伊利与蒙牛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利润率受原奶价格波动及阶段性竞争意愿影响 目前两家公司对利润诉求更强 更注重分红策略[22] * 零食行业关注度上升主要源于渠道变革 如折扣店 电商平台崛起 从22年开始价格敏感度提升推动临时量贩店及线上电商发展[23] * 健康化趋势显著 如魔芋替代辣条 鹌鹑蛋等健康零食崛起 需抓住渠道变化红利并灵活应对每一阶段的品类变化红利[23] * 饮料单品销量增长迅速 大单品可能很快达10亿 20亿甚至百亿规模 零食单品相对缓慢 大单品超1亿元已属不易[20] * 渠道覆盖差异显著 可口可乐网点数量达600万个 零食品牌如卫龙仅有七八十万个网点[21] **七 调味品与速冻食品** * 调味品市场体量接近5000亿元 酱油 榨菜 酵母等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具消费者粘性高且具备提价能力特点[2][24] * 速冻食品疫情期间需求旺盛 但疫情后因餐饮疲软及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健康性质疑而承压 需通过拥抱新渠道和产品创新实现增长[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