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

搜索文档
长三角“黄金中轴”,终于要连起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5:13
苏南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背景 - 国务院批复苏南五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成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标志着苏南区域"扩圈"正式落地 [1][2][3] 苏南定义与历史演变 - "苏南"概念源于1983年费孝通提出的"苏南模式",最初特指苏锡常地区,2001年官方统计将南京、镇江正式纳入苏南板块 [2] -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和2014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均涵盖五市,此次试点进一步强化南京、镇江的苏南身份 [3][6] 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定位 - 苏南五市GDP总量显著:苏州26,726.98亿元(增6.0%)、南京18,500.81亿元(增4.5%)、无锡16,263.29亿元(增5.8%)、常州10,813.59亿元(增6.1%)、镇江5,540.01亿元(增5.9%)[7] - 除镇江外其余四市均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人均GDP位列全国前十,镇江虽总量偏低但人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9] - 产业分工特征:苏州侧重创新药研发,无锡强于集成电路制造和生物医药外包,常州以动力电池和光伏组件为核心,南京提供科教资源支撑,镇江承接配套产业(如生物医药材料、装备制造)[14][15] 基础设施与要素流通 - 交通网络高度互联:沪宁高速公路(1996年通车)、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及2023年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形成串联县级市的"毛细血管"网络 [10][18] - 沪宁轴线成为全国最密集高效的交通走廊,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高速流动 [19]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 - 苏锡常产业布局从同质化竞争转向错位协同:无锡与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互补,常州新能源产业为区域提供支撑,三市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设备、生物医药集群 [14] -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采用"带式"空间模式(非单点式),串联8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制造"全创新链 [15][17] - 镇江依托南京科创资源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为苏锡常提供土地资源配套 [9][15] 战略价值与发展方向 - 试点旨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长三角"核心引擎"和"黄金中轴",目标包括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19] - "线性集聚"模式通过交通走廊串联创新节点,兼顾规模经济优势与避免单中心过度集聚问题 [18][19]
《百年苏州红色印记》首发 收录70余篇文章 40余万字
苏州日报· 2025-09-06 00:18
昨天(9月5日)上午,由苏州市委党史工办、市中共党史学会编撰,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古吴轩出版 社出版的《百年苏州红色印记》首发,该书围绕100年来党在苏州奋斗的鲜明印记,以70余篇文章、40 余万字,为全市党员干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百年苏州红色印记》撷萃党在苏州这片热土上的鲜明奋斗印记,以此激励苏州广大党员干部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共同开创苏州更加灿烂的明 天。"苏州市委党史工办科研处负责人说。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苏州走过了血火交融的革命斗争之路,投入大革命洪流、进行土地革命、创建 东路抗战根据地、迎接解放,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走过了自力更生的建设探索之 路,在全国带头创办社队工业,开办机械、冶金、无线电、化工等工厂,初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走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 式",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突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圆满交出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答 卷。 ...
没有巨头的江南“小城”,靠什么人均GDP四超上海?
36氪· 2025-07-01 04:33
无锡产业经济概况 - 无锡人均GDP达21.69万元,连续第四年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7][19] - 2023年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设计、制造、封测三业规模分别占全省1/2、全国1/8 [5] - 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约300亿元/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苏州(200亿元)、合肥(150亿元)等城市 [20] 核心产业布局 集成电路 - 形成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与上海并列具备设计(第4)、制造(第3)、封测(第1)全环节能力的城市 [17] - 华虹半导体无锡基地全球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产能第1,SK海力士无锡工厂为全球最大DRAM生产基地 [6][12] - 产业传承自1980年代国家"908工程",本土技术骨干孵化芯朋微电子、晶源微电子等企业 [15][34] 超算与数字经济 - 国家超算中心"神威·太湖之光"采用全国产处理器,2016-2020年保持全球运算速度领先 [34][35] - 日均支持7000+程序作业,衍生气象模拟、工业仿真等应用,吸引清华、中科院设立实验室 [37][38] - 相比天津(依赖国防科技)、昆山(区域支持角色),无锡超算形成市场化应用生态 [38][39] 其他高附加值产业 - 物联网领域远景科技集团全球智能风机份额第1 [6] -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市占率全球第1,药明生物CDMO产能全球前3 [6] - 雅克科技为全球少数能量产半导体前驱体材料的企业 [6] 产业转型路径 - 2007-2017年关停5000+污染企业,腾退土地聚焦集成电路、超算等产业 [9][10][11] - 承接上海技术溢出(如华虹首座外地研发基地),结合本土"苏南模式"乡镇工业基础 [12][25][31] - 产业间形成协同网络:集成电路支撑物联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拉动精密仪器需求 [41] 发展模式对比 - 与苏州相比:无锡集成电路本土企业主导(华虹、SK海力士),苏州依赖外资(三星、英飞凌) [22] - 与杭州相比:无锡侧重制造环节,杭州受生态限制聚焦芯片设计(如矽力杰) [21] - 与合肥相比:无锡产业布局更均衡,合肥集中资源投入存储芯片(长鑫存储) [43] 产业历史沿革 - 1980年代乡镇企业奠定基础:宜兴电缆产业源自废旧电缆翻新,锡北镇印刷机械模仿国营厂设备 [27] - 1990年代"908工程"培养首批半导体人才,2000年华晶改制催生创业生态 [15][29] - 2017年后形成"国家战略+地方配套"模式,如政府提供10亿元贷款加速华虹投产 [23][34]
中国「最牛」县城
投资界· 2025-03-03 02:46
江阴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江阴GDP达5126.13亿元,成为全国唯二GDP超5000亿元的县级市[6] - 以占全国万分之一土地、千分之一人口创造全国1/250的GDP[6] - 工业总产值超7500亿元,拥有4个超千亿、3个超500亿和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6] 产业与企业发展 - 截至2024年拥有62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县域第一[6] - 民营经济贡献70%以上GDP和税收、8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企业数和就业数[9] - 制造业涵盖30个门类,高端汽车用钢占全国75%、风电整机占全国16%、芯片封测占全球10%[13] 历史发展路径 - 1960-70年代通过乡镇企业起步,1968年华西村五金厂开创工业化先河[8] - 1980年代乡镇企业年均增长30%,1989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71.28亿元[9] - 1996年启动资本经营战略,成立13部门联合的企业上市指导小组[12] 政府治理模式 -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机制,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12] - 实行"围墙内外"分工:政府负责政务服务等外部事务,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16] - 编制权责清单并建立问责机制,审批事项全流程在线监察[17] 企业案例 - 长龄液压回转接头市占率国内第一,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3] - 塞特精工小模数齿轮刀具实现进口替代[13] - 佩尔科技成为医用镍钛合金领军企业[13] 产业集群建设 - 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4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5个百亿级)[12] - 形成高端纺织服装、新能源、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集群[9] - 创造50多个全球首创和世界第一产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