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农业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青年报】科学家破解植物共生密码 助力农作物“减肥增效”
中国青年报· 2025-09-01 00:39
研究突破与科学发现 - 植物与微生物共生机理研究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是18个一等奖项目中唯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项目[1] - 研究团队2017年在《科学》发文证明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丛枝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 推翻学界"糖是主要碳源"的公认结论[2] - 2021年在《细胞》发表封面文章 首次系统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破解长期困扰领域的"自我调节"科学难题[2] - 阐明豆科植物根瘤器官发生与调控的分子基础与演化机制 发现SHR-SCR干细胞程序赋予根皮层细胞有丝分裂能力 从进化角度解答"为什么豆科植物能结瘤固氮"的百年难题[2] - 2024-2025年在《自然》和《细胞》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揭示LysM受体根据土壤营养状态实现对病原菌和共生菌的精准区分 发现MtLICK1/2激酶在共生信号转导和免疫调控中的双重功能[4] 农业应用与产业化进展 - 研究成果帮助解决菌根制剂产业中"菌种无法体外培养"的技术瓶颈 为培育高效共生水稻新品种和菌根真菌农业应用奠定基础[2] - 江西农科院基于菌根因子受体研究成果培育高共生效率水稻新品种"赣菌稻1号" 在降低化肥用量50%情况下保持品质和产量不变[4] - 大豆低氮条件下施加有益微生物可提高产量 2024年在东北黑土地进行1万亩大豆田试验效果显著 2025年试验田扩展至56万亩[4][5] - 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培育高共生效率水稻新品种 研发"减肥增效"菌剂并应用于大豆等农作物生产[1]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植物通过土壤微生物协助高效获取氮磷等营养元素 与微生物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细菌共生固氮 80%陆生植物可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1][2] - 深入研究植物-微生物共生营养交换是植物营养高效利用的关键 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2] - 基础领域突破可逐步开发利用 未来可导出更多有益微生物菌剂等产品 最终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5]
“链” 动各方 共绘 “丰” 景——从链博会看绿色农业发展新动态
新华社· 2025-07-19 09:39
农业产业链合作 - 大连金马衡器与内蒙古基硕科技达成合作 共同开发畜产品全链路溯源系统 通过重量数据和牛生理数据结合实现精准养殖和全流程溯源 [1] - 基硕科技的"AI瘤胃胶囊"在首届链博会受关注 双方从展会相识到第三届成为合作伙伴 链博会平台促成企业协同 [1] - 麦当劳中国展示供应链整合能力 超过7000家餐厅的食材来自圣农集团、首农食品集团、三元食品等本土供应商 体现"麦链"的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 [3] 农业技术创新 - 先正达展示农业产业链协同潜力 包括抗逆性种子、绿色生物制剂和种植技术解决方案 集团计划开放合作共建高效供应链 [3] - 先正达在挪威布局海藻绿色循环基地 提取物用于全球生物制剂生产 覆盖中国等市场 体现跨国资源整合能力 [5] - 河北硅谷肥业研发有机硅功能肥 解决传统化肥水溶性与缓释性矛盾 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缓解过度施肥问题 [5] 行业发展趋势 - 链博会推动企业"朋友圈"扩大 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同台展示 中外企业互动与大中小企业融通成为趋势 [6] - 绿色农业链展区集中呈现智能设备、环保植保产品等创新成果 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5] - 中国农业深化对外开放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通过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竞争力 [3]
政策春风催生饲料产业变革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及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进口不确定性增加,饲料粮稳定供应面临挑战 [1][2] - 我国传统饲料以玉米、大豆为主,人畜争粮矛盾突出,大豆、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占粮食总进口量比重超90% [2] - 饲料粮供需矛盾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需提高饲料自给率以应对进口依赖风险 [2] 政策导向与解决方案 - 有关部门印发《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利用非粮饲料资源,推动饲料格局从"粮食依赖"向"多元供给"转变 [1] - 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加快农作物秸秆、糟渣类等地源性低值原料的加工利用,促进生物发酵工业副产品饲料化 [3] - 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如苜蓿、羊草等),利用草原、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实现饲料替代与生态循环 [4] 非粮饲料资源潜力 - 我国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稻草等)、工业副产品(米糠、酒糟等)、厨余垃圾及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饲料资源丰富 [1][3] -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单细胞蛋白饲料或昆虫蛋白饲料(如黑水虻、黄粉虫) [4] - 屠宰场下脚料(骨骼、内脏等)经生物酶解技术可制成高营养动物源蛋白水解物,藻类(螺旋藻、小球藻)可作为优质水产饲料原料 [4] 技术与生态效益 - 现代育种技术、卫星遥感与智能灌溉系统扩展了饲草种植版图,实现"以草养地、以草促牧"的循环 [4] - 非粮饲料资源开发既可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又能降低养殖成本,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1][3] - 藻类饲料兼具净化废水功效,尿素作为非蛋白氮添加剂在反刍动物养殖中效果显著 [4] 行业转型与前景 - 政策与科技驱动的饲料革命串联农业、工业与生态循环,推动养殖业向高效低碳转型 [5] - 非粮饲料资源开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