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蟹贝藻耦合共存模式

搜索文档
红树林里“蟹”成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7:31
红树林生态修复模式创新 - 全国首创"红树林-蟹贝藻"耦合共存模式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增收双赢 每亩年产值可达上万元[2] - 模式通过红树林吸收养殖代谢废物调控水质 枯枝落叶分解为贝类提供天然饵料 根系为青蟹提供庇护所阻隔自相残杀[5] - 红树林种植结合青蟹、贝类和大型海藻养殖 保持养殖水域面积同时提高红树林成活率 实现资源多层次高效利用[3][5] 青蟹养殖技术突破 - 传统池塘养殖青蟹存活率低于30% 受自相残杀、水质恶化和蜕壳失败等问题困扰[4] - 耦合模式下青蟹亩产量达30-50公斤/年 每亩创收0.9万-1.5万元 实验蟹苗1400只回收200只 亩产约15.7公斤[5] - 基于青蟹膏脂化油人工调控养成黄油蟹技术 完成5批次132只黄油蟹成品输出 转化率接近70% 实现从"千里挑一"到"批量转化"[6] 试点工程与推广进展 - 东海岛种养耦合试点工程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成为科技赋能生态修复标杆[2][3] - 在金牛岛、南三岛、龙王湾等地进行60余亩示范应用 构建适合青蟹、泥丁、跳跳鱼等高价值水产品的种养耦合基地[6] - 湛江拥有全国最大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约60%纳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纳入生态保护红线[6] 科研支撑与机构合作 - 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开展模式探索[3][6] - 打造8.5亩红树林-青蟹生态耦合试验基地 通过宜林塘基挖深垫高等工程改造种植桐花树、白骨壤等适种红树[3] - 中心牵头多家单位合作 包括鹭洲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麻章世乔村村民委员会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