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追责体系

搜索文档
多家公司同日披露收到监管“罚单”说明了什么
证券日报· 2025-09-21 15:24
监管处罚概况 - 9月19日单日有7家公司披露收到监管调查处罚 包括1家立案调查 5家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1家行政处罚决定书 [1] - 9月以来累计20家公司收到监管罚单 涉及财务造假 资金占用 信披违法等违法违规行为 涵盖上市公司及退市公司 [1] 财务造假监管重点 - 超过半数罚单涉及财务造假 其中2张罚单金额超过1亿元 [2] -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和资金占用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采取零容忍和严监严管态度 [2] 退市公司追责情况 - 3家退市公司收到罚单 包括上海龙宇数据和亿利洁能因财务造假被罚 恒立实业因未按期披露年报被罚 [3] - 亿利洁能财务造假案中29名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被重罚 体现退市不免责原则 [3] 监管生态建设目标 - 监管部门通过清除劣质企业释放资本资源 引导资源流向治理规范 专注创新的优质上市公司 [4] - 推动投资者关注点从炒概念转向基本面价值投资 重塑市场估值体系 [4] 监管体系完善方向 - 行政处罚作为投资者民事追责 刑事追责和索赔的重要依据 立体化追责体系提高违法成本 [4] - 需加强事前监管 完善制度设计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构建综合惩防体系 [4] 监管政策信号 - 密集罚单传递监管部门坚定决心 旨在塑造规范透明健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5] - 增强投资者信心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5]
“带病”退市别想“赖账” 多维度追责杜绝“一退了之”
金融时报· 2025-09-11 03:10
两家已退市公司收超千万元罚单 2024年7月25日,华铁股份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发《股票上市规则》的终止上市 条件。2024年8月27日,深交所正式终止华铁股份股票上市。 华铁股份在退市一年后收到超2400万元罚单,多名责任人被精准追责;泰禾集团在退市两年后,公 司以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款合计超1700万元——这些案例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资本市场的"退市不免 责"是刚性约束,"带病"退市的公司别想"赖账"。 退市只是公司生命周期的终点,却不是法律责任的终点。在"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监管执法背景 下,退市不是违法者的"避风港",而是全链条追责的新起点。 公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泰禾集团先后卷入23起重大诉讼,其中,21起单笔金额超5000万元。 对此,泰禾集团选择了隐瞒。2023年5月才披露1起,剩余22起直到2025年2月才陆续披露完毕。 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 在退市前,华铁股份已被广东证监局行政处罚。2024年5月份,广东证监局对华铁股份及相关责任 人员下发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书。华铁股份及高管因2019年至2022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或重大遗 漏,被广东证监局合计罚 ...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7 23:37
财务造假监管政策与执行成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1] - 一年内监管部门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建立"三位一体"立体化追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 [1] 监管机制完善与责任压实 - 发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加强中介机构监管,防止利益捆绑 [2] -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限制缓刑适用 [2] - 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完善协作机制,建立第三方造假线索移送机制 [2] 典型案例与司法震慑 - 最高检发布3件中介组织财务造假犯罪典型案例,强化"看门人"责任 [3]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4宗为刑事犯罪 [3]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4起涉及财务造假且责任人被定罪 [3] 跨部门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 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财务造假防治机制 [1]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全链条打击造假犯罪 [1] - 通过文件发布和案例指导展现从严打击立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