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转录组学
icon
搜索文档
小杂草撬动大科学——首个植物生命周期遗传图谱开启研究新窗口
环球网资讯· 2025-09-29 02:14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由AI生成 ◎本报记者 张梦然 人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关于植物的基本原理知识,都是在一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植物——拟南芥中首 次发现的。 绘制植物的基因表达图谱 在作为模式植物的几十年间,拟南芥经历了无数实验。科学家们持续致力于解码其基因组,并绘制出不 同组织和器官中各类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借助这些局部图谱,人们得以逐步揭示控制植物各部位身份 与功能的关键基因。 其中,单细胞RNA测序成为构建细胞图谱的核心工具。该技术不直接分析DNA,而是检测基因组的表 达产物——RNA分子,从而精准识别哪些基因在特定细胞中被激活,以及其表达水平的高低。由于生 物体所有细胞共享同一套遗传密码,细胞类型的区分依赖于其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单细胞RNA测序 因此成为识别和分类细胞类型的有力手段。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明显局限:科学家必须将组织解离为单个细胞,导致原本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这意 味着虽然能获知"有哪些细胞",却难以回答"它们在哪儿"以及"如何组织"。 为突破这一瓶颈,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团队将单细胞RNA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相结合,实现了从"碎片化 图谱"向"全景式地图"的跨越。 更先进技术带来更完整图谱 空间 ...
《Nature》重磅发布:脂肪的“记忆”与“遗忘”:新研究揭秘减重如何逆转衰老的细胞机制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7 04:11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肥胖世界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要理解一个复杂社会的演变,首先需要一份详尽的地图和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往对脂肪组织的研究,就像在没有地图的城市中摸索,我们 能察觉到城市的拥堵(肥胖)或畅通(健康),却难以了解每个街区、每栋楼宇内的真实变化。为打破这一局限,科学家们创新性地结合了单 核RNA测序(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和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两项前沿技术。如果说单核RNA测序是对城市居民 的"入户普查",能精确识别每一类细胞及其基因表达"工作日志",那么空间转录组学则如同为普查配备了一张"高清卫星地图",不仅标记出细 胞类型,还能显示它们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这样一来,科学家们能清楚看到,哪些细胞共同组成了"社区",以及这些"邻里关系"在不同状态 下如何变化。 本项研究共纳入三组人群:24名健康瘦体型者(LN组), ...
《Nature》重磅发布:脂肪的“记忆”与“遗忘”:新研究揭秘减重如何逆转衰老的细胞机制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6 13:05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肥胖世界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要理解一个复杂社会的演变,首先需要一份详尽的地图和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往对脂肪组织的研究,就像在没有地图的城市中摸索,我们 能察觉到城市的拥堵(肥胖)或畅通(健康),却难以了解每个街区、每栋楼宇内的真实变化。为打破这一局限,科学家们创新性地结合了单 核RNA测序(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和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两项前沿技术。如果说单核RNA测序是对城市居民 的"入户普查",能精确识别每一类细胞及其基因表达"工作日志",那么空间转录组学则如同为普查配备了一张"高清卫星地图",不仅标记出细 胞类型,还能显示它们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这样一来,科学家们能清楚看到,哪些细胞共同组成了"社区",以及这些"邻里关系"在不同状态 下如何变化。 本项研究共纳入三组人群:24名健康瘦体型者(LN组), ...
东南大学/华大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实现器官发生早期完整胚胎的数字重建
生物世界· 2025-06-19 03:07
胚胎发育研究 - 胚胎发育包含一系列错综复杂且分层次的细胞命运转变,包括胚层形成以及随后的器官发生[1] -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胚形成而来的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相互协作启动器官原基的形成[1] - 早期器官发生阶段为器官形成奠定基础蓝图,具有广泛的细胞命运程序化指定事件和对发育干扰的高度敏感性[1]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题为"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full embryos dur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论文[2] - 该研究在器官发生早期(E7.5-E8.0)以单细胞分辨率重建了完整的3D"数字胚胎"[2] - 研究为早期器官形成提供重要见解,也为研究发育和疾病提供独特空间平台[2] 早期器官发生特点 - 胚胎发育约第7.5天时,小鼠胚胎经历首次重大形态转变,出现心管、原始肠管和头部褶皱等关键结构[4] - 此阶段胚胎从数百个细胞迅速增殖到数万个细胞[4] - 器官形成过程依赖细胞的精确迁移、定位和分化,受时空基因表达模式和复杂信号通路严格调控[4] 研究方法与技术 - 研究团队将空间转录组学方法Stereo-seq与细胞分割技术相结合[6] - 对6个处于器官发生早期的胚胎的285个连续切片进行分析[6] - 生成器官发生早期整个胚胎的空间转录组图谱,分辨率达到单细胞水平[6] 研究成果应用 - 开发可视化平台SEU-3D重建3D"数字胚胎",精确反映原生胚胎环境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和细胞状态[7] - 绘制内胚层和中胚层衍生物的空间细胞图谱,揭示复杂的跨胚层和细胞类型的信号网络[8] - 在E7.75的胚胎-胚外界面前部确定一个原基决定区(PDZ),揭示心脏原基形成过程中的协调信号交流[8]
细胞新图谱揭示关键DNA对癌症进化的作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2:47
核心观点 -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首次揭示了染色体外DNA(ecDNA)在癌症进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 - ecDNA的环状结构违反传统生物学规律,成为驱动癌症发生与演化的强大引擎 [1] - 研究发现ecDNA与致癌因子共同存在时会引发肿瘤微环境缺氧状态,这与癌症进展、治疗耐药性及临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1] 研究方法 - 结合空间转录组学和基因组数据,成功识别出源自同一祖先但获得额外突变的不同细胞群落 [2] - 通过批量RNA测序、肿瘤/正常DNA测序及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识别出肿瘤微环境中的共性特征与独特模式 [2] - 构建了可供其他科研团队参考的整合分析框架 [2] 技术应用 - 空间转录组学方法和基因组测序技术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各类癌症的个体化治疗 [2] - 研究成果为精准医疗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推动创新技术应用以实现更优疗效、更低副作用的治疗目标 [2] 临床意义 - 理解ecDNA在可遗传与非遗传细胞附近的分子行为有助于揭示潜在治疗靶点 [2] - 研究成果可评估癌症复发风险 [2] - 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