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稳就业促增收
icon
搜索文档
【宝鸡】织密就业保障网 托起百姓幸福梦
陕西日报· 2025-09-18 23:01
就业政策与措施 - 宝鸡市城镇新增就业35739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22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额完成全年任务[2] - 实施"八策共施"攻坚策略 包括访企拓岗稳就业 服务入园区促发展 挖潜扩总量兜牢底 提技强供给破瓶颈 服务数智化优匹配 帮扶更精细保重点 维权强保障防风险 扩源抓支点促增收[4] - 构建"宝AI快工"就业信息多矩阵发布模式 新建零工驿站及"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22个 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4] 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 - 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将309个职业纳入补贴范围 覆盖数字经济 低空经济 网约服务等产业 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超1万人次[6] - 陇县苏陕工业园开展缝纫专业技能培训 采用边生产边培训的实操模式[5] - 千阳县开展苹果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考评 150名种植户参与 通过考核者获得专业技能认证和市场竞争力提升[7] 劳务品牌与特色就业 - 培育发展劳务品牌38个 带动40余万名城乡劳动力就业 实现每县有特色每县有品牌[7] - 千阳县打造"千阳苹果师傅"特色品牌 为持证师傅提供优先用工机会和技术指导服务[7] - 形成超千人钩编队伍 覆盖50余个社区(村) 社区工厂制作的"永不凋零的花"颁奖花束在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获得知名度提升并带来更多订单[1] 跨区域协作与精准服务 - 深化苏陕劳务协作 开行"点对点"劳务输出专车86车次 护送外出务工劳动者3206人[8] - 扶风县建立"334"招工服务机制 包括3条专线聚合力 三张清单强根基 四措并举提质效 上半年挖掘岗位8000多个 保障重点企业用工6000余人 与13所职业院校签约 同2所高校共建就业实习基地[9][10][11] - 实施"聚力治欠·护薪为民"专项行动 培育安薪项目26个 全国根治欠薪反映平台线索时效内办结率100%[11]
【铜川】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
陕西日报· 2025-06-25 00:54
铜川市就业服务创新模式 - 王益区零工服务中心通过手工编织培训带动600余人灵活就业,参训人员平均日收入达100元[1] - 构建"零工服务中心+社区+培训+就业"完整服务链条,推动传统手工艺与市场融合[1] - 118家社区工厂吸纳脱贫群众443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543人[1] 企业用工解决方案 - 耀州区人社部门为陕西云创智数文化科技公司解决初创期用工难题,短期内招聘50名员工[2] - 设立就业服务驿站和4个就业公交驿站,首期发布491个岗位信息涉及27家企业[2] -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提供用工招聘、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2]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线下开展高频次招聘活动,线上打造"铜易就业""铜易创业"数字化平台[3] - 实施"就业大篷车"入村送岗和"点对点"送工入企服务,服务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3] - 举办陶瓷技能大赛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培训+竞赛+就业"全链条模式[3] 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 深化"耀瓷工匠""宜君山地果艺师"等优质劳务品牌培育[4] - 聚焦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4] - 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3][4]
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暨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调度会召开
陕西日报· 2025-05-14 22:54
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部署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2] - 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 [2] - 聚焦聚力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 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 稳就业具体措施 - 尽力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 研判梳理市场化岗位供给 [2] - 释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岗位增量 持续强化政策支撑 [2] - 及时帮扶困难群体 在促增收上找准路径 [2] 劳动保护工作重点 - 突出隐患排查化解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 - 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加强社会保障 [2] - 优化运行机制 强化整体合力 [2] 工作要求 - 准确把握形势 担当克难奋进 [2] - 聚焦重点任务 精细推动落实 [2] - 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硬作风、更实举措推进任务落地 [2]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和稳就业促增收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5-10 23:57
十五五规划编制 - 强调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需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融入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 - 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注重民生政策均衡可及性 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规划编制需科学方法 明确主攻方向 加强调研衔接 [2] 稳就业促增收 - 增加就业岗位 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强化技能培训与创业带动就业 维护劳动者权益 [3]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重点推动农民增收 统筹居民支出减负 [3] 基层社会治理 -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加强社会群体服务管理 深化矛盾化解 健全乡镇权责体系 为基层减负赋能 [3] - 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