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国家公园保护成效显著,但仍有顽疾待攻克
经济日报· 2025-09-17 10:12
日前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 现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我国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 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联合河湖长制等协同机制,推动形成"一盘棋"治理格 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安全布局,将"三区三线"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省市县各级规划中。应推动 建立跨省界、流域、生态功能区的协同立法与联合执法机制,探索设立区域性生态管理局,统筹重大生 态工程建设、生态流量管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 度改革,开展GEP核算试点并推动核算结果在财政转移支付、绿色金融等政策中的应用,实现保护者受 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 突出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评估、模拟预测和修 复决策中的应用,提升治理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感知物联网和生 ...
一体化保护应对复合型生态问题
经济日报· 2025-09-16 22:14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每一个 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缺失都会引起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以山区为例,植被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大 量泥沙流入河流,影响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甚至威胁下游的农田和城市。治理这类跨要素、跨区域的系 统性生态问题,须整体施策、多要素协同,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可持续循环。 实践证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是应对复合型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通过系统治理、整体 协同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治理思维,解决部分地区生态修复存在的"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问题,有望从根本上阻断生态退化链条。自然资源部不久前在全国生态日发布的数据显 示,我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超过830万公顷。此外,我 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 国家,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也要看到,一些顽固的症结仍未彻底消除。比如,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导致规划衔接不畅、目标不一、生态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
大漠逐光人:让科技开出生态之花
环球网资讯· 2025-06-07 13:46
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 - 阿拉善荒漠—绿洲草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试验田种植抗逆性作物,科研人员进行野外采样和数据监测[1] - 科技对生态治理具有核心驱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3位院士加入阿拉善盟专家顾问团[3] - 设立4家院士工作站、4个内蒙古自治区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和阿拉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突破沙生植物驯化、荒漠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3] 产学研合作与资金投入 - 针对企业"四少"困境,促成77个在研科技项目,争取到"揭榜挂帅"等项目资金6018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3亿元[5] - 吸引近千名盟外专家与本土人才投身研发,与40余家院所建立合作,举办17场产学研对接会[5] - 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实验室,使肉苁蓉多糖提取率提升30%,产品附加值翻倍[5] 科普与创新成果展示 - 建立8家科普示范基地,每年开展1000余场科普活动,累计惠及民众30万人[6] - 内蒙古科技活动周采用"沉浸式观展+交互式体验"模式,展示航天科技模拟器[6] - 沙产业创新成果展展示科技致富新路径,体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6]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在兰州大学引才宣介会上作为引进人才代表,吸引科技人才向阿拉善集聚[5] - 强调"引才先要懂才,留才更要暖才"的理念,推动人才与创新平台的结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