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

搜索文档
张朋兵评《诗经学的现代转型》|《诗经》何以“现代”?
新浪财经· 2025-08-16 03:12
《诗经》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 - 晚清民初思想启蒙与文化抗争推动《诗经》从"五经之首"转变为"文学作品"的认知转型 [2] - 封建帝制终结导致《诗经》维系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瓦解,教育制度改革成为转型起点 [3]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保留《诗经》作为伦理修身课程,强调培养"爱国爱类"的国民意识 [5] 国家道德重塑与经典解构 - 晚清教材将《诗经》阐释重心从"圣王仁德"转向个人社会义务,如《小雅·大田》被解读为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5] - 1920年代钱玄同提出"裂冠毁冕"主张,要求剥去《诗经》神圣外衣,还原其平民文学本质 [6] - 梁启超提出"六经皆史料"观点,顾颉刚主张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诗经》,彻底解构其经典地位 [6] 现代文学观念建构 - "五四"学者以"抒情"为核心重构《诗经》文学价值,周作人将"止乎礼义"改为"止乎情" [8] - 民俗歌谣运动兴起,1918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将《国风》视为"民众文学"与当代民谣对比研究 [9] - 引入西方"韵文-散文"演进模式,章太炎、刘师培论证《诗经》符合文学进化公例,确立其"中国文学之祖"地位 [11] 民族国家认同构建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建立诗骚二元格局,突出中国文学多元性 [12] - 从时间维度将《诗经》定位为白话文学起源,体现文学进化轨迹 [12] - 通过"他者"视角将《诗经》作为"地方性知识"融入世界文学体系 [12] 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局限 - 1920年代三次学术讨论聚焦《国风》恋情的科学解释,如郭沫若《卷耳集》强调情感开掘 [13] - 西方"poetry"概念与中国"诗"的简单对应导致文化误读,暴露科学方法适用限度 [15] - 近代学者文化自卑心理造成"唯西方论"倾向,王国维、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评价消极 [16]
吴军: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只凭感觉和运气
36氪· 2025-05-19 09:48
今天中国企业的出海,可以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第二次是中国 的城市化,第三次就是中国企业的出海。 今天的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走入深水区。 于外,全球政治引发的贸易剧变,让出海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大增;于内,出海企业已经从卖产品走到 深入本地化,进而面临文化冲突、组织管理挑战、思维方式变革。越来越多出海人似乎已走到一片迷雾 中,焦虑、彷徨、等待,成为当下出海人的内心写照。面对大变局,如何保持清醒和定力?霞光社推 出"出海相对论"栏目,邀请相关学者、出海专家、投资人创业者,在对话、思辨中呈现另一种声音,为 出海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在公元1800年,人类的生活并不比罗马帝国时期好多少。这不是因为过去的人类不努力,而是因为 他们没有掌握某种系统的方法,因此无法取得持续的进步。 就拿科学领域来说,科学革命之前的发明创造大多是天才偶然为之的结果,有很多运气成分。这些天才 的成功,其他人无法复制。这样,文明发展就没有可重复、可叠加的效果。 在美国逆全球化潮流的时候,原本的自由主义贸易秩序被破坏,世界秩序的规则正在改变,在一个产能 全面过剩的时代,单靠制造业很难撑起重塑全球贸易的大旗。 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