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需求

搜索文档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失去这种能力
虎嗅· 2025-09-04 23:28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什么能聊得上天的朋友,也不怎么去社交 了。 2023年,中国青年报对2001名18~35岁青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4.2%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存在社交 障碍,其中有20.5%的人认为自己在线上和线下社交都存在障碍。*1 这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认同自己是"i人"、内向、社恐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开始喜欢用 这些标签来介绍自己。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允许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人出现。许多在过去可能被 社会认为不正常的现象,慢慢都变成了正常。开始被社会正视到、注意到。 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许多内向和社恐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过多地生活在自己的轨迹和世界 里,难以跟他人建立长期的、良好的正向关系,也难以从这种关系里面获得力量。 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时不时感到孤单;有很多事情无法跟别人一起完成、只能自己行动;遇到问题的 时候难以找人帮忙,只能自己承担……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这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时代。 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伴随着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 ...
喜欢独处,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天赋
虎嗅· 2025-06-05 23:29
独处与社交需求 - 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独处,节假日更愿意宅家或进行单人活动如Citywalk而非传统社交[1][2][3][4] - 独处被误解为"宅、孤僻",但心理学区分了"孤独"(社交需求未满足)和"独处"(低社交需求状态)[8][9][15][16] 独处的正面特质 - 2016年《英国心理学杂志》研究显示:智商更高者(1.5万样本)独处满意度更高,因适应力强且独立解决问题需求低[20][21][24] - 2025年《人格》期刊指出:好奇心强、爱反思者通过独处获得满足感,适合深度思考[30][31] - 内向者可能因高成就动机偏好独处,外向者可能因高影响动机兼顾社交[32][33] 独处的心理机制 - 自主独处可降低高唤醒情绪(如愤怒),提升低唤醒情绪(如平静),形成"情绪失活效应"[37][38][40] - 2014年实验表明:近半数人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忍受15分钟无聊独处,说明充实内心世界者更适合独处[42][43] 独处与社交的平衡 - 2000年研究警示:独处时间超过75%易引发孤独感,需寻找个性化比例[46][47] - 建议高社交负荷者尝试创作类独处活动(如写作、手工),高频独处者可参与小规模深度社交(如读书会、户外结伴)[48][4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