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消费模式转型

搜索文档
70多年间,长沙菜市场的变迁见证着市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 的跨越与升级
长沙晚报· 2025-10-04 01:20
在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的档案柜中,一份绘制于1952年的菜场布置图静静陈列。图纸上,16个菜场点 位,以已建、拟建、急建不同符号标注,疏密交织间,展现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解决民生温饱的迫切初 心。 这份留存70余年的档案,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反映了城市民生服务升级之路。 图纸档案里的"温饱问题"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新成立的市人民政府为解决民生温饱,及时规划、新建了一批菜市场。"据长沙 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张"1952年菜场布置图"从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建馆之初就作为珍贵藏品保 存至今。图中绘制出了1952年长沙市的已建、拟建、急建的菜场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长沙市 内已建成的菜市场仅3处,一处位于浏正街西侧,一处位于上碧湘街东侧,一处位于学宫街北侧。图中 标注的急建菜市场有5处,拟建菜市场有8处,填补了全城菜市场布局的空缺。 家住浏正街附近藩后街4号的刘士明对家对面的菜市场满是记忆,刘士明回忆,这个菜场叫藩后街菜 场。"菜场两边临街,临藩后街这边是30米至40米长的蔬菜区。蔬菜放在一米高半米宽的水泥台上和后 面斜着的水泥货架上,供市民选购。营业员在水泥台和货架之间游走,人手一杆秤,拿菜、称重,飞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