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远洋捕捞

搜索文档
推动远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18 21:59
远洋渔业作为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和 水产品供给作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持 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走远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 第六次会议强调,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远洋渔业开拓高质量向海之路 从起步至今,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徐乐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3月,由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 船、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出发赴西非海域渔场开展作业,我国远洋渔业正式起 步。经过几代远洋渔业人的艰苦奋斗,我国已成功跻身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行列。目前,远洋渔业作 业区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极海域,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管辖海域。远洋渔业高质量 发展为丰富我国水产品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推进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重要贡 献。 整体来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985年至1990年初,是起步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以过洋性渔业为 ...
中水渔业(000798)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半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
2025-09-05 10:0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收入174,742万元,同比减少10.66% [2] - 利润总额13,977万元,同比增长30.41% [2] - 净利润8,631万元,同比增长22.12% [2] - 资产负债率72.36%,较2024年末下降1.45个百分点 [6] 业务板块表现 - 捕捞板块产量增长带动毛利率提升 [3] - 渔业服务板块经营保持稳定 [3] - 零售及加工贸易收入与毛利率同比下降 [3] 战略发展 - 推进渔业资产重组整合与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3] - 优化全球海产品生产链供应链布局 [3] -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装备与管理能力 [4] - 加强科技创新与渔业智能化融合 [3][5] 科技创新 - 开发鱿鱼钓机智能装备与渔情预报技术 [5] - 推进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 [5] 资本管理 - 通过提升盈利能力和两金管理降低负债率 [6] - 暂不具备分红条件 [7] - 重组或融资计划将按规披露 [8] 行业背景 - 2025年为中国远洋渔业"走出去"40周年 [2] - 资产规模居国内远洋渔业企业前列 [2] - 作业区域覆盖全球三大洋及南极海域 [2]
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驶向深蓝
经济日报· 2025-07-17 00:08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新坐标 [1] -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对推动渔业技术革新、拓展海洋资源利用空间、提升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规模达2600多艘,作业范围覆盖40个国家及三大洋公海,船队规模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2] - 装备与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涵盖捕捞、加工、装备研发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自主研发覆盖渔船设计至渔情预报全流程 [2] - 代表性技术包括高性能南极磷虾拖网、海鹰AI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船载探鱼仪数据处理终端等 [2] - 制度体系完善:出台《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和《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参与全球渔业资源养护 [2] 行业挑战与短板 - 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对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呈现激烈化态势,需技术、装备、信息等系统化支撑 [3] - 技术差距:渔船设计水平、装备自动化程度、鱼群探测精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存在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 [3] - 产业链失衡:呈现"捕捞强、加工低、装备弱"格局,前后端环节低端化导致价值链高端短板 [3] 未来发展路径 产业布局优化 - 在福建、山东等研发强区推动产学研融合,鼓励渔业装备制造参与国际竞争 [3] - 在浙江、辽宁等产能充沛地区布局"科研—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3] 技术赋能升级 - 规模化应用物联网、北斗导航技术,推进渔船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造 [4] - 通过政府补贴与社会资本联动推广智能设备(如探鱼仪终端、渔情预报平台),实现精准作业并降低能耗 [4] 价值链提升 - 开发预制海鲜、海洋保健品等高端产品,创新"捕捞可视化+定制消费"场景,推动原材料向消费品跃升 [4] 国际参与深化 - 深度参与国际渔业治理和规则制定,输出"人海和谐"理念 [4] - 以技术输出与合作开发为路径,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