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下行

搜索文档
如何理解物价指数与居民感受之间的“温差”?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CPI统计与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 CPI作为综合统计指标涵盖八大类268个基本分类商品与服务价格 其同比上涨1%代表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1% 反之则代表购买力提升[1] - 个体感受差异源于消费结构差异 低收入家庭对食品和水电气等必需品价格敏感 中等收入家庭更关注教育及文化娱乐价格变化 例如5月鲜果和淡水鱼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3%和3.1% 但CPI整体环比下降0.2%[2] - 消费频率影响感知 居民对猪肉鸡蛋等高频消费品价格变动敏感 而对汽车等低频消费品价格变化感知较弱 5月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价格分别下降4.2%和2.8% 但多数消费者未明显察觉[2] - 统计方法差异导致感受偏差 CPI采用月度均价对比(同比/环比) 而个体常以时点价格对比(今日vs昨日) 例如5月某日猪肉价格单日上涨 但月度均价仍低于4月[3] 物价下行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 物价适度下行短期内降低消费成本并提升消费能力 例如食品价格下降可使居民将更多资金投入文旅消费[3] - 持续物价下行可能引发经济负反馈循环 企业因预期收益下降缩减投资 居民延迟消费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进而引发减产停产及失业率上升 最终抑制总需求并进一步拉低物价[4] - 政策层面通过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物价 以旧换新和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推动内需回升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 较4月加速1.3个百分点 创2024年月度最高增速[4] 物价调控与经济运行关系 - 保持物价温和上涨对经济运行产生积极效应 关键在于畅通供需循环和打通实体经济堵点[4] - 宏观调控注重提振内需 去年四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增速加快 国内有效需求稳步回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