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搜索文档
登上Cell子刊封面:上海交大团队揭示口腔细菌加重肠道疾病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9-12 08:15
该研究表明, 口腔共生菌 韦荣球菌属 ( Veillonella ) 的肠道定植,通过抑制 胆汁酸转运蛋白 ASBT 的表达,阻止 胆汁酸 再吸收,导致胆汁酸在肠道中的异常 积聚,从而促进 克罗恩病 患者的 艰难梭菌感染 。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克罗恩病 ( Crohn's disease ) 是一种常见的 炎症性肠病 (IBD) ,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和肠梗阻。它与另一种主要的 IBD 类型 溃疡性结肠炎 的区别在 于,克罗恩病通常会影响整个消化道,并导致间歇性而非持续性炎症。除了通过手术切除受影响的肠段外, 克罗恩病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且术后复发率较高 (约 80%) 。截至 2020 年,全球 IBD 的患病率为 0.75%,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1.0%。其中约 37%-59% 的 IBD 病例为克罗恩病。 尽管克罗恩病的病因被认为是由免疫、环境、遗传和细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虽然肠道菌群失调是包括克罗恩病在内的 IBD 的一 个关键特征,但 IBD 和克罗恩病中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才刚刚开始被揭示,且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方面。特定微生物如何在 ...
炎症性肠病诊疗专项提升项目启动
人民日报· 2025-08-07 19:11
行业动态 - "炎症性肠病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聚焦IBD规范化诊疗、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等关键议题 [1] - IBD疾病负担持续攀升,成为医疗行业需要应对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关注 [1] - 项目计划制定规范化的诊疗路径和学科建设细则等标准化文件,解决诊疗流程不统一问题 [1] 项目实施 - 项目采用"人才送上去+专家走下来"的培训体系,促进基层医生与上级专家交流学习 [1] - 推动医生评估考核标准统一,对符合标准的单位拟实施拓展合作单位 [1] - 通过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专科人才发展 [1] 专家观点 - 专项专家组组长陈旻湖表示,项目旨在推动专科人才培养与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1] - 目标让更多IBD患者享受到更规范、更便捷的诊疗服务 [1]
元启生物制药与Dr.Falk Pharma就创新AhR激动剂达成战略合作
中国经济网· 2025-07-30 09:53
合作概况 - 元启生物与德国Dr Falk Pharma就创新芳香烃受体激动剂ATB102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用于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1] - 合作范围包括共同开发、许可选择权、生产及商业化协议 涉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区的全球权益[1] - 元启生物将获得签约费、研发里程碑付款、许可费用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和分级特许权使用费[1] 药物特性 - ATB102是元启生物自主研发的肠道富集AhR激动剂 属于全新机制的炎症性肠病创新疗法[2] - 该药物富集于肠道 靶向胃肠道炎症及黏膜损伤 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可重建免疫稳态、促进黏膜屏障修复 兼具抗纤维化与抗氧化作用[2] - 芳香烃受体是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 参与免疫平衡调节和屏障功能维护 其失调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2] 临床开发 - ATB102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 首个适应症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1][2] - 该药物有望为现有疗法应答不足或复发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2] - 合作双方将通过优势互补加速临床开发进程 推动突破性治疗方案早日上市[2] 公司背景 - 元启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炎症免疫疾病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 Dr Falk Pharma是专注消化及代谢领域的研究型药企[1] - 元启生物创始人认为AhR激动剂具有同类首创潜能 在安全性、肠道富集性和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
Mol Cell 封面论文:王晓东院士团队揭示程序性坏死引发炎症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05 23:58
程序性坏死机制研究 -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促炎性、裂解性细胞死亡方式,由MLKL蛋白执行,RIPK3会使MLKL发生磷酸化并转移到质膜导致膜破裂[2] - 研究发现MLKL在诱导程序性坏死时通过释放线粒体DNA(mtDNA)激活cGAS-STING通路,导致干扰素β(Ifnb)表达上调,这一过程独立于细胞膜破裂[3][7] - 磷酸化的MLKL(pMLKL)会转移到线粒体并诱导微管依赖的线粒体DNA释放[7] 炎症性肠病治疗发现 - 在程序性坏死介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小鼠模型中,STING抑制剂能加速肠道炎症消退[3][10] - 干扰cGAS-STING通路可减轻炎症并促进肠道恢复[7] - mtDNA-STING信号轴驱动程序性坏死相关的肠道炎症[8] 研究核心发现 - 程序性坏死过程中pMLKL会引发线粒体DNA(mtDNA)的释放[8] - 程序性坏死诱导mtDNA-cGAS-STING依赖的干扰素β(Ifnb)表达[8] - 微管的完整性对于mtDNA释放至细胞质是必需的[8] 研究意义 - 研究深化了对程序性坏死的理解[3][10] - 对IBD治疗具有积极意义[3][10] - 揭示了MLKL通过两种方式引发炎症:释放DAMP信号和导致线粒体DNA泄漏[7]
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患者不能运动?医生带你走出这些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5-19 12:53
炎症性肠病(IBD)现状与误区 - 中国大陆地区IBD发病率为1.96/10万-3.14/10万,呈迅速上升趋势 [1] -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损害胃肠道,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 [2] - 我国克罗恩病患者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2] IBD病因与症状 - UC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等 [2] - CD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可能引发肠梗阻、瘘管等并发症 [2] - 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 [3] IBD治疗与管理 - 低FODMAP饮食可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需个性化定制 [3] - 规律用药可使UC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5] - 约40%的IBD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但术后仍需药物维持 [7] IBD患者生活与预后 - IBD患者可以结婚生子,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 [4] - 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 [8] - IBD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使UC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10] IBD研究与未来 - 全球IBD研究快速发展,包括粪菌移植、CAR-T细胞疗法等 [11] - 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十年或迎来突破性疗法 [11] - 早诊早治、规范管理是IBD长期控制的关键 [12]